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古渡茅津渡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茅津渡风景如画资料图

古代茅津渡大约春秋时形成。当时在北岸有茅城,因此得名。又名陕津。

汉代北岸设大阳县,南北朝时北周在北岸设大阳关,以此守津。故此处又称大阳渡,俗称太阳渡(太,即“大”)。此渡口在清道光时被冲毁。

现在的茅津渡,古代为沙涧渡。因黄河北岸有沙涧水注入,故取名沙涧渡。大约明朝前后改称茅津渡,三门峡这边称此渡口为会兴渡。

古今两处茅津渡,分别处在陕州城西边和东边,地势险要,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记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黄河这段水运的变迁,众多诗人曾在此缅怀历史、触景生情,留下众多诗篇。

茅津渡历史悠久

茅津渡又名“陕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戌邑也,津亦取名。”此为茅津的由来。据《平陆县志》载:“茅津地当水陆要冲,晋豫两省通衢,冠盖之络绎,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尤为孔道。”黄河流经此处,水流平缓,两岸地势平坦,商朝时,人们便开始在此设立渡口,河北岸山西的煤和盐从河对岸不断运来。茅津渡作为通往中原的咽喉地带,历来是军事重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很多战争都与茅津渡有关。

公元年,汉献帝刘协由此北渡。

西晋末年,汉将石勒多次由此过河击败晋军。

公元年,刘裕北伐,后秦主姚泓派姚懿屯陕津。

公元年,唐“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为平叛,借回纥兵人,由此跨入中原。

公元年,唐代宗遣将讨史朝义,从这里过河。

公元年,宋李彦仙据守陕州城,多次率军过河在河北重创金军。

公元年6月,国民党军31集团军在司令孙蔚如率领下移驻茅津渡,依托中条山抗击日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渡口是共产党转移地下党员、保存革命力量的要道。

年,陈谢大军在茅津渡和济源长泉渡之间,乘“油包”渡河,渡了三天三夜。

茅津渡自古以来还是豫西、晋南物资交流的水上通道,是历代通往西安、太原的黄金水道,有众多商贾在此转运停歇。史料记载:唐代以前,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之间的古陕州,陆路因崤函之险、西京锁钥,水路的漕运则成了“水旱码头”“舟车会所”。那时陕州城是全国漕运的中枢,每日黄河上“大船万艘转漕相过”“航运贸易遍于三江五湖”。

众诗人即景古茅津

魏野(年—年),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陕州人,一生清贫,不沦污流。魏野的诗作具有唐朝贾岛、姚合的风格,诗风清淡朴实,多闲逸之作。《魏野传》记载:“母尝梦引袂于月中承兔得之,因有娠,遂生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中之兔”往往有神仙之意。因此,人们常用“神仙中人”这个成语形容举止不同凡俗的人或像神仙一般自在快活的人。“草堂春晓”是古陕州八景之一,正是魏野居住的地方,位于陕州城东郊(今三门峡经济开发区上官村)。

“茅津夜渡”也是古陕州八景之一,黑夜间紧急夜渡时,船工们喊着号子,与摇曳跳动的船上灯火,心惊胆战的夜行渡人一起,惊心动魄地在浊浪中驾舟前进。茅津渡水面开阔,山谷对峙,波光粼粼。两岸林木茂盛,倒影相连,河风吹过,林涛阵阵,舟行水中,沉醉不拔。面对如此美景,魏野诗兴大发,写下两首《茅津渡》。他在《茅津渡(其一)》中写道:

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

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

这首七言诗风格清新,情景交融,描述了诗人在茅津渡口的见闻,抒发了感慨之情。“归鸦”“远树”“夕阳”“暮霭”“西风”,既是写景,又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茅津渡风景秀丽,仲夏到秋末时,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几乎平行,晚霞红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迷人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茅津渡(其二)》中写道:

颙昂三两待舡人,卫塞抉筛理水滨。

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

颙昂:昂头仰望的样子。待舡:等船。塞:指赛社,古人农事完毕后,以酒食祭酬田神,相与饮酒欢乐。最后一句“忽见炉中烟一缕,只应炊稻烹霜鳞”,时日已晚,炊烟升起,煮饭烹鱼,表现出行人急欲渡河回家的心态。

宋代李廌,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市),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他曾在茅津渡渡河时作《自陕州渡黄河歌》一诗:

流浪沧浪二十年,三江五湖一钓船。

江神海若谙忠信,此身常在蛟龙渊。

欲渡黄河滨,小儿语相玩。

鲸鲵嗜人正饕餮,忠信难凭彼方悍。

我尝夜泛子胥湾,钱塘大浪如银山。

崇明海门水如墨,况此相望一苇问。

为吾鼓浆为君歌,气凌河伯惊鼋鼍。

醉披紫绮傲风波,济川迟暮奈天何。

这首诗写诗人从茅津渡渡河时的见闻,看着奔腾的黄河,听着河水咆哮,诗人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的种种经历,“子胥湾”“钱塘大浪”“崇明海门”……诗人长期在外经历了种种风浪,想来是不得志的,但望着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最终仍然发出“为吾鼓浆为君歌,气凌河伯惊鼋鼍”的豪迈感慨。

明清诗人笔下的古渡

今天所说的茅津渡(沙涧渡)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盐运航道,还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下诸省的门户。明洪武三年在此设立巡检司,先为沙涧渡,后更名为沙涧茅津渡,大约后来直名为“茅津渡”。

历史上这个渡口出现在很多名人笔下。

明人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他曾作《陕州抵沙涧渡》一诗写道:

重冈高下近弘农,北首乡关喜气浓。

三晋云山秋色里,两河烟树夕阳中。

弃繻谁识当年客,操筑应无旧日翁。

远岸急风吹大舫,令人却忆济川功。

弘农(治所在今灵宝市东北黄河沿岸)。诗人越过重重山岗靠近弘农郡,朝北望去,想到临近家乡便觉得喜不自胜。“三晋云山秋色里,两河烟树夕阳中。”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茅津渡秋日里烟波浩渺的情景。“弃繻谁识当年客,操筑应无旧日翁。”其中提到了“终军弃繻”这个出自函谷关的典故。与全诗的最后一句,共同表达了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清人郭鉴庚,初名聚奎,字莼香,信阳州人,嘉庆己卯进士,官高县知县,其在《茅津渡渡黄河即目》中写道:

秋声莽莽马萧萧,汝陕西来极望遥。

三晋河山趋浴下,二陵风雨过中条。

英雄故里人争说,井邑先民泽未彫。

半载程途两万里,凭谁肝胆诉无聊。

萧瑟的秋风中,诗人来到茅津渡口极目远眺,在感叹山河辽阔的同时,表达自己满腔豪情无人诉说的苦闷。

茅津渡焕发新生机

在年之前,茅津古渡作为交通要道,在历史上是非常稳定的。茅津镇作为晋南地区货物转运的枢纽,运城的盐,平陆东山的煤炭,在茅津渡装船,再走陆路散运至中原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茅津渡口建设。相继建成防浪坝、防冲坝、码头、坡道,种植花草树木,购置大型轮渡。船建造防浪坝米,防冲坝米,水泥码头坡道米,渡口面貌较前大为改观。两艘钢质大型渡轮,输送往来行人和各种车辆。年12月,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茅津渡车少人稀。茅津渡风景秀丽,仲夏到秋末时,日落方向与河道走向近乎平行,晚霞红似火,水天共一色,形成“茅津晚霞”的迷人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登游艇击水逐波,更使人心旷神怡。茅津渡“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生机,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风景秀丽,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从陕州古八景之一,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它西连风陵渡和大禹渡电灌站风景区,向东可达“一坝锁三门,高峡出平湖”的三门峡大坝,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茅津渡口增添了黄河流域最大吨位的晋航一、二号大渡轮及一批游船、快艇。每当春暖花开,渡口两岸树木葱茏,桃红柳绿,游人如织,河中渡轮长鸣,游艇如梭,笑迎海内外游客宾朋,让人们在畅游中或寻根觅祖、或休闲娱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