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葛最繁荣的村级商业老街咋啦每天五点 [复制链接]

1#
谁看好了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488012.html

在长葛,提起坡胡镇水磨河村,大家首先想起的可能会是全国“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燕振昌,他已经成为水磨河村的一面旗帜、一个无可替代的符号!

确实,燕振昌是水磨河的大功臣!自年当选水磨河村村支书后,他带领水磨河村民迅速富了起来,也让水磨河村成了远近有名的“明星村”。

但对于一个普通村民的日常来说,水磨河村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还是那条曾经无比热闹的“水磨河大街”。

“冬至”前一天早上8点半,小编来到水磨河村。初到水磨河村的小编很惊讶,这个地处长葛西头的小乡村竟拥有如此繁华的“商业街”。

目前,水磨河村东西大街共有临街门店多家,涉及衣食住行、家电农机等行业,当地人常说“住在水磨河,就像在长葛”。

水磨河大街解放前就已是长葛远近闻名的“大集会”。20世纪70年代前,水磨河村逢双日举行集会;燕振昌担任村支书后,集会改为每天举行;0年以后,东西大街民房逐渐被改为临街门店,这条大街也就成了水磨河版的“建设路”,每天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但在逛街采访中,水磨河村的村民和部分商家却对水磨河大街现状有着少许不满……

水磨河大街上哪些人在开店?本村人、邻村人、少数外地人

冬至前一天,早上8点半的水磨河村西牌坊。

虽然已过早集高峰期,但进出水磨河村的周边村民依旧络绎不绝。在东西大街逛了一大趟后,水磨河大街给小编的印象就是,这是传统菜市场与商业街的结合体——

大街两侧是琳琅满目的各类门店,门店外的区域摆有卖菜、肉、调料的流动摊位。

在大街西头有个不显眼的门店“董记烧饼”,烧饼店老板董畄生是土生土长水磨河人。他的烧饼店已营业20多年,生意非常稳定。董畄生和妻子每天上午7点开始起床做“火烧”,上下午各忙活4小时,每天能卖出0多个烧饼。

烧饼店隔壁是家卤肉店,老板董世泽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和烧饼店一样,董世泽的门店也开在自家宅子上。

董世泽开卤肉店的契机源于一旁的“董记烧饼”,大多数买过烧饼的顾客习惯顺带问一句“附近哪有卖卤肉的,我想买点卤肉搭配着吃”。

卤肉店的经营也是以家庭为单位,董世泽一家人都围绕卤肉店忙,一年下来卤肉店的收入正好能顾住家里生活。

大街中段有家“专业定制羽绒服”,门店老板是个30岁的小伙儿。

小伙儿是水磨河村的邻村苏楼人,他的门店只在冬天开业,平时他在外地服装厂打工。当问起在水磨河开店原因时,小伙儿这样说:“在水磨河开店一是离家近,二是农村生意比城里还好。我卖的羽绒服大多数手工制作,价格便宜,更适合农村市场。”

今年70岁的燕栓已在水磨河大街修了18年车,一张桌子、一个人就是他特有的摊位。

对于燕栓来说,国家发的养老金再加上修车挣来的零钱已经足够维持自己的生活,电动车普及后,他的生意就更好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

边采访边逛街,小编走完水磨河大街用了一大晌。虽说开满门店的水磨河大街与心中的“集会”大不相同,但它仍保留了大量早年“赶集”时代的特色。

门店与摆摊儿并存,产品主要面对农村市场,经营者们对生意要求不高,节奏不急不慢,顾住生活即可。

巅峰时期:“摆摊的、赶集的从东牌坊挤到西牌坊外,推个架子车一时半会儿你就别想走出去”

在水磨河村不少老人心中,10多年以前的水磨河大街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回忆。

“水磨河、后河、石固是长葛当时有名的集镇,水磨河东西大街从古至今都是‘大集’。很早以前,附近村镇的人称水磨河为“郑州老坟岗”(老坟岗特指郑州二七区解放路办事处的辖区。解放前,郑州几乎所有吃喝玩乐的内容都集中在老坟岗)。”

“集大时,卖家具、服装、粮食、农具、种子、农药、小吃、玩具的……街上各种生意人都有。摆摊儿的、赶集的从东牌坊挤到西牌坊外,如果推个架子车一时半会儿你就别想走出去。”70岁的燕栓大爷回忆着,“来水磨河赶会解放前就有了,那时候就很热闹,我可以说是在这儿从小玩到大的。”

村里有句老话这样描述水磨河:“你想买东西?来趟水磨河吧,啥都能买到。不想买东西?还来水磨河吧,肯定有东西让你想买。”

“长葛最西头儿一村庄为啥会形成大市场?”水磨河村民总结出四点原因——

原因一:村庄密集,人口多。水磨河村周边村庄密集,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十多个大队围着水磨河村,附近人口集中、市场需求大。

原因二:远离城区,购物不方便。水磨河村位于长葛最西部,远离长葛、禹州城区,居民购物不方便,当地人需要一个综合购物市场。

原因三:周边村庄副业多,经济发达。生产队时期,水磨河村周边各村生产队建有白灰窑、机械厂、纸厂、木材厂,仅水磨河村就有几十家机械厂,劳动力丰富,消费需求大。

原因四:在水磨河摆摊做生意不受欺负。燕振昌当时立下规矩:“摆摊儿只收卫生费,其他费用一律不准收;本村人不准欺负外村生意人,只要起冲突一律是本村人的错。”

正是这些原因,即使燕振昌20世纪70年代把水磨河村逢双日赶集改为天天有集,水磨河大街集会规模依旧气势不减。

现状:“只要过了下午五点半,整条大街的门店几乎一半都关门”

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在城镇化和人口外流的影响下,水磨河大街的集会开始趋于“平静”。这一点,在水磨河大街东牌坊开店的杨广辉深有感触。

杨广辉是苏楼人,小学初中均在水磨河读书。上学期间,他每次经过水磨河大街就像探索未知世界一般,每天都能在大街的无数个摊位上发现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10年前的冬至,摆摊儿、赶集的人能从村东牌坊挤到西牌坊外。现在超市多了,平时需要的东西直接能在超市买到,大家没必要再去赶集,所以现在摆摊儿的人少了,来买东西的人也少了。过了下午五点半,整条大街的门店几乎关了一大半。”杨广辉说。

杨广辉回忆,十多年前,东西大街十字路口处向东西延伸的门面并不多,大街两侧几乎全是民房。那时摆摊儿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低,现在门店越来越多,房租、电费等经营成本增加也让商品价格提高,原来价格占优势的集会一条街逐渐成为城市街道。现在的水磨河人有一种共识,水磨河村的综合实力、居住方便程度确实强过周边其他村子,但与城区相比还是要差不少,所以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搬出农村。

“市场萎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外流,曾经赶集的主力现成为年事已高的老人,消费能力大不如以前。”杨广辉说。

确实,随着近几年环保形势日益严峻,水磨河及周边村子的不少小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淘汰,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

“就拿后河镇区来比较,镇区拥有大量浴柜厂、瓷厂、玻璃盆厂,企业吸收的外地劳动力就能带动镇区副业。水磨河附近没有太多外来人口,本地人年龄偏大,带动力不强。”杨广辉解释着,“当然,用水磨河村和后河镇区比肯定不合适,但道理是一样的。”

……

采访中,不少水磨河村人认为,“赶会”是几十年前的产物,随着时代发展必然日趋衰落。水磨河村想要进一步发展还要靠村“两委”班子招商引资,这既能保住本地劳动力不外流,还能吸收外地劳动力进村。人口多了消费需求自然会扩大,水磨河大街也能重新热闹起来,整个村子的未来才会让人充满期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