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星云大师说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四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星云大师說编按

人间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个人的。普世的人,只要与佛有缘,都是佛陀人间的信徒。本文为年届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云大师口述,由弟子等记录。大师生来有人间性格,和佛陀、历代推动人间佛教的大德遥相呼应。他一生遵循着佛陀的教法,促进佛教的团结,推动佛教的人间化、现代化、艺文化、大众化不遗余力,对人间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万行一生奉行。大师自觉老迈体衰,眼耳退化,难再闻问世事,但〈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一文,从大师心田里流泻出对佛教古今、未来的看法,甚为难得。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养人间的佛陀。〈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共分六个章节:一、总说,二、佛陀人间佛教的生活,三、佛陀人间的根本教义,四、佛教东传中国后的发展,五、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现状,六、总结,约数万字,将陆续于即将出刊的《人间佛教》学报?艺文发表,并预计于四、五月间结集出书,与本刊同为赠阅。欢迎有缘人来函索取,或发表撰写对人间佛教的看法,共同发扬人间佛教。如经录取,将赠阅《人间佛教》学报并酌资稿酬。再版时一并收录,做为今日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对佛陀的一份供养。

一、总说

人间佛教就是佛陀本怀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毘罗卫国,是净饭王的王子,姓瞿昙,名悉达多。

佛陀出家成道前,虽然贵为一国王子,在王宫里享受着人间的荣华富贵;但他反观一般平民百姓,为了生活必须百般奔波营求,尤其当时的印度社会,人民依出生的身分、阶级、职业等不同,分有「婆罗门(宗教师)、剎帝力(王公贵族)、吠舍(工商界)、首陀罗(贱民)」等四种姓。这个阶级制度让人民天生就必须被迫接受「尊卑贵贱」的差别待遇,造成社会种种不平等的现象,也让那些低下阶层的人民更加苦上加苦。

当时佛陀虽然尚未出家,还是身处王宫的悉达多太子,但他关怀社会民生,尤其在「游历四城门」(《佛本行经》)之后,更加深刻了解到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对生死无常感到无奈。为了打破人我阶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实现「众生平等」的佛法真义,藉此解决社会人事的纷争、对立,帮助众生减少内心的忧悲苦恼,进而认识生命的真谛,解开生死的迷惑,增加人生的幸福解脱,佛陀于是发心出家修道,经过多年的苦修、冥想后,终于证悟「缘起」而成道。

中道生活解决人间问题

佛陀成道后,他告诉世间大众,唯有过着离于苦乐、有无二边的「中道」生活,才能解决有关「人生、人心、人事」等诸多的人间问题。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都是为了给予当时的社会大众「示教利喜」(《法华经》);也正因为佛陀的慈悲教化,人间就这样有了「佛教」。

由此可见,「佛教」本来就是佛陀对「人间」的教化,佛陀为了解决人间的问题,所以发愿出家,佛陀所开示的一切教法,都是为了增加人间的幸福与安乐,所以「佛教」其实就是「人间」的佛教,人间佛教就是佛陀「降诞世间、示教利喜」的本怀,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

如此说来,既然「佛教」就是「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就是「佛教」,那么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特别揭橥「人间佛教」,何必要特别标榜「人间」两个字呢?

主要的是,因为佛陀时代距离现在已有二千六百年的时间,在这个漫长的弘传过程中,因为人为的诸多因素,包括弟子对「佛陀教法」及「佛所制戒」产生许多的歧见与异说,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与思想主张,使得佛教因为教徒的种种分歧而不容易团结、合作,造成佛教发展的困难。

再者,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由于政治、社会变迁等因素,使得佛教慢慢走入山林,形成「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加上过去佛教里的一些法师说法,总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场,过分强调「出世思想」,经常否定现实人生所需要的财富、感情、家庭生活等。例如,提到财富,就说「金钱是毒蛇」;谈到夫妻,就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说起儿女,就说「都是一群讨债鬼」。因为传统佛教不重视人间生活,失去了人间性、生活性,因而为世人所诟病。

现在我们提出「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就是希望重整如来一代时教,重新审视佛陀最初说法的本怀,希望透过「人间佛教」的倡导,能够真正把握佛陀的根本教法与化世的精神,藉此把各种的异说、分歧与不同,通通统合起来,让佛教重新走入人间。因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陀当初的开示、教化,彻底落实在生活里,让普罗大众都能藉由对佛法的理解与实践,得以增加人间的幸福与美满,这才是佛陀「降世说法」的本怀。

五戒十善是做人的根本

人间佛教,是佛陀的一代时教;人间佛教,未来必然是世界人类的一道光明。我们看,现在举世都在追求「和平」,都在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其实早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时间,他就发出了一个重要的宣言:「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卷五一)

这句话说明,每一个人的自性里都跟佛陀一样,本来就具足佛性,只要我们把自己内在的佛性开发出来,人人都能解脱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何人主宰,也没有另外一个神明可以控制我们。所以佛教讲「皈依三宝」,其实就是要皈依自己,也就是佛陀对弟子教诫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杂阿含经》卷二四),因此「皈依」的主要意义,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

「佛性平等」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重要思想,也是最具有「民主、平等」精神的伟大学说,所谓「四河入海,无复异名;四姓出家,同为释氏」(《增一阿含经》卷二一),尤其佛陀对于男女、四众平等非常重视,但当今一些不了解佛陀本怀的傲慢弟子,自抬身价,觉得自己的身分比别人高贵,实是最大的邪见。

因为从「佛性平等」,说明一切「众生」本来就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这是何等尊重,何等神圣,何等高贵的一句话!乃至后来佛陀又创建了「六和敬」的僧团,并且制定各种戒律以维护僧团的和乐,甚至教导在家信众要受持五戒,要奉行十善。

「五戒十善」是人间家庭和乐的基石,更是人身自由的保障。过去一般人不懂,总以为受戒会因为戒条的约束而不得自由,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持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违反法制戒条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牢狱的灾难,所以才会失去自由。

戒律精神不侵犯而尊重

所谓人间佛教戒律的精神,主要就是「不侵犯」而给予「尊重」的意思。

第一、不侵犯别人的生命而尊重其生存权利的自由(不杀生);

第二、不侵犯别人的财富而尊重其拥有财富的自由(不偷盗);

第三、不侵犯别人的身体、名节而给予尊严的自由(不邪淫);

第四、不侵犯别人的名誉,不自我宣传获取别人的信仰,不贬抑他人、不造谣生事而尊重他人信用的自由(不妄语);

第五、不吸食麻醉品、毒品,不吃危害心智的食物,或让人类互相戕害的食品,这就是尊重自他健康的自由(不饮酒、不吸毒)。

戒,是一切修行法门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都必须由持戒才能生起,因此《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甚至《大般涅盘经》更说:「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由此可见戒的重要。

人间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持戒,就不会侵犯别人,自然不会受到因果乃至法律的制裁,如此自己和他人都能获得「自由」,这是安定社会的一股重要的无形力量。从五戒的教示而发展为「十善」,也就是身体没有「杀生、偷盗、邪淫」等行为,口中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等言论,内心没有「贪欲、瞋恨、愚痴」等三毒。

(四之一,本文发表于年1月11日)

星雲大师yun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