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正在经历转型,从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进与输出并重,从单学科、单项目为主的国际合作转变为全学科、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云南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根据“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新要求,结合我校“双一流”建设的新现实,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云南大学的办学历史表明开放与发展同频共振
云南大学在20世纪40年代聚集了大批全国知名甚至顶尖学者,成就了云南大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并在年被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50年代院系调整,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专业被划出并入当时的相关高校,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进入新时代,云南大学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年,云南大学成为中国首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之一,年跻身中西部14所“以部为主、部省合建”高校行列。纵观云南大学97年的发展历程,开放程度与发展速度并行,包容胸怀与学校境界共存,彰显了“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面对新机遇,需要更加开放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胸怀,促进学校新的发展。近几年来,云南大学深化改革出动力,对外开放纳贤才,结合学校自身学科的特色和地域资源优势,致力于建设民族学、生态学等一流学科,努力打造生命科学研究、古生物研究、天文研究等世界一流研究中心,形成“整体布局、文理并涵、突出优势、梯队推进”的学科建设格局并初步显现建设成效,在年“双一流”建设的中期检查中,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二、主动适应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是高校国际化的方向
云南大学近几年来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以服务“一带一路”和云南省“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地缘与学科优势,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特色:一是服务“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的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几年来,学校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的学科专业增至7个,包括缅甸语、越南语、印地语、僧伽罗语等;以“一带一路”研究院、缅甸研究院、印度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等“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单位为主,开展了“一带一路”沿线25个国家综合数据的大规模调查,为建设数据库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缅甸语、老挝语、尼泊尔语、印地语和孟加拉语的翻译,并在各国分别举行了缅甸语、老挝语和尼泊尔语三个版本的首发式;相关国别研究院(研究中心)提交的研究咨询报告先后得到中央领导及各部委领导的多次批示。二是大力实施“留学云大计划”,着力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重要的留学生培养基地。生源地基本覆盖南亚东南亚所有国家,基本形成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学生来华留学的首选目的地。三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一带一路”人文科技交流体系。近年来,云南大学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知名大学开展学生对等交流项目,选派学生沿“一带一路”向西赴波兰、德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国开展交流访学,选派优秀学生到世界著名大学进行专业学习,学生规模从年的人次增长到年的人次,初步形成了“点”(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线”(“一带一路”沿线)、“面”(全球知名大学)的人文交流格局。同时,云南大学已陆续建成了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缅生态环境保育联合实验室、中尼地理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联合科研平台。云南大学在伊朗、孟加拉和缅甸共建有4所海外孔子学院,设有国家汉办“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国家汉语推广基地,在“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四是发起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年7月14日,由云南大学发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分会是高等教育学会下设的二级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康凯等领导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云南大学时任*委书记杨林担任分会理事长。截至年底,分会有会员单位家,理事长单位为云南大学,秘书处设在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云南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的会长单位和秘书处常设地,既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较为便捷地学习、借鉴和整合国内高校的资源,助力中国经验和中国标准的输出。
三、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国际化的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的发展定位是云南大学国际化的落脚点,我校的国际化也以回答“如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问作为出发点。一是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为云南大学的国际化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云南省“辐射中心”建设有力支撑了云南大学的国际化。云南与越、老、缅等东南亚国家有着多公里的国境线,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有着地缘、人缘、文缘、族缘优势,云南大学的国际化依托云南省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成熟的政策沟通机制,不断进行政策对接与沟通。年云南学者发起的孟中印缅合作机制创立;年,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机制建立;年,中国云南—越南北部省份合作机制建立;年,滇缅合作论坛建立;年,中国云南—孟加拉国合作机制建立。云南大学的国际化与我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民心相通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云南省的“辐射中心”建设提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需求。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创造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为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宽广的市场。云南现已形成了昆曼(谷)、中老铁路等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五大交通走廊,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也于年正式启动。在习近平主席年1月访问缅甸期间,一大批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项目又有新进展。云南与周边国家快速发展的互联互通和产能合作为云南大学国际化提供了产业依托和实践平台。二是云南大学的国际化也支撑了云南省的“辐射中心”建设。云南大学倡议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为教育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搭建平台。云南大学在包括复旦大学在内的国内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于年12月倡议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秘书处设在云南大学。目前,参加该联盟活动的大学已有所,其中南亚东南亚国家达到了75所,涵盖了除菲律宾、不丹和东帝汶外的所有南亚东南亚国家。年,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先后开展了“高等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论坛”“青年科技人才国际论坛”“体育文化国际交流周”三个大型活动,为联盟今后的发展规划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带一路”新工科南亚东南亚教育共同体、网络空间安全等合作领域的探索也在逐步开展。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适时将本年的活动进行了调整,联合各成员单位发表了“联合抗疫倡议书”,发起关于校园抗疫和远程教学的视频会议,开展了抗疫视频征集等活动,发挥了大学联盟的民间交往职能和民心相通功能。云南大学不断加强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云南大学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的国际问题研究基地之一。年云南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年云南大学的“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非洲研究中心、伊朗研究中心、印度研究中心、孟加拉研究中心以及中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同时获批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年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云南的“辐射中心建设”需要以扎实的对象国研究为基础,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对南亚东南亚国家长期深入研究的优势,使“辐射中心”建设充分适应该地区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法律、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特点,确保“辐射中心”建设取得实效。近年来,云南大学的“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报告、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高校国际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仅仅是部分学科的合作,而是涉及到教育政策的沟通,各国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和产业规划的对接,各国教育标准的互认与对接,师生的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大量交流等。在云南大学国际化过程中,将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结合,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以南亚东南亚作为国际化工作的主要对象,通过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高等教育联盟等方式,实质性地促进云南大学与各高校的合作,为我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杨伟、刘鹏,云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责任编辑:李荷)《国际教育交流》杂志
邮箱:editor
ceaie.edu.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