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常青树 [复制链接]

1#

关公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常青树。

自东汉末年至今,历经多年历史风雨,关公从历史上一位真实的英雄人物,逐渐发展成为圆融三教,护国安民,教化民众,和睦民族,凝聚民心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因为关公信仰的传承和普及,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英雄崇拜、精神信仰、和忠义爱国情结的族群。

关公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道德精髓,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精神,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关公精神的核心,实质就是中华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一种爱国敬业、自强不息的拼搏奋斗精神,一种诚信友善、厚德载物的知行合一精神。

现代社会,人类道德大厦的稳固,需要现代人道德思想、文明素质的支撑。

关公文化所代表的人格追求和道德理想,关公精神所体现的为人品质和行为操守,是扭转信仰迷失、道德败坏、精神堕落、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风气,匡扶正义、止恶扬善、建设诚信社会、和谐社会,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保障。

人人心里有关公,人人心里就会萌发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自律;人人心里有忠义,人人心里就会涌动出一股不可遏制的浩然正气和责任担当。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波诡云谲的社会形态,喧嚣纷乱的世界格局,不同思想潮流,迥然相对,不同价值观念,泾渭分明,不同信仰、不同族群、不同国界、不同阶层、不同*派的人群都在坚持各种不同的立场。

只有关公精神跨越了时空、跨越了信仰、跨越了族群、跨越了国界、跨越了阶层、跨越了*派,成为人人都可以尊崇和效仿的道德楷模和人格标杆,成为弥合分歧、睦邻友好、互助互爱、精诚团结的普适性价值观。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地球上最多的人口,有多种多样的宗教信仰,有五花八门的民风习俗,有大相径庭的习惯礼节。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习俗的人们,思想信仰和心理状态,政治观点和生活态度,都生活和团结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

关公文化成了不分时代和地域,不分种族和阶级,不分尊卑穷富,不分男女长幼,所有中华儿女最普遍的文化认同。

运城解州祖庙、常平家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荆州关衙、许昌关宅、东山关帝庙、泉州关岳庙、涿州三义宫等,都是海内外华人争相朝圣的信仰圣地;广西恭城关帝庙、云南大理关帝庙、西藏拉萨关庙、内蒙古呼市关庙、宁夏六盘山关庙、甘肃嘉峪关关庙、青海湖关庙、新疆伊犁关庙等,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关帝庙香火鼎盛,各民族信众虔诚祭拜。

台湾3.6万平方公里的宝岛上,有台北行天宫、台南开基武庙、台南龙崎文衡殿、高雄意诚堂、虎尾顺天宫、台中圣寿宫、宜兰礁溪协天宫、高雄东照山关帝庙、彰化关帝庙、日月潭文武庙、桃园明伦三圣宫等八九百座之多,信徒上千万。

香港面积一千多平方,人口万,竟有关帝庙43所,包括:大澳关帝庙、荷里活道文武庙、九龙深水埗武帝庙、沙头角南涌协天宫、莲麻坑关帝宫、荔枝窝协天宫、元朗辋井围玄关帝庙、屯门扫管笏关帝庙、大埔樟树滩协天宫、西贡关帝古庙、荃湾关帝庙、长洲关公忠义亭等。

澳门的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古庙,已成为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之一。

港澳台地区,不仅关帝庙香火祭祀兴旺不衰,居民生活变迁的历史见证,而且关公神像安奉在警署中,每有警事,警员要向关公神像祭拜祈求保佑。

旅居海外的华人,也把关帝香火带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在华人聚居的地区,大多建有关帝庙,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表达传承忠义、不忘传统美德,怀念神州故土等多重信息。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国,建有众多关帝庙,成为凝聚当地华人社会的纽带,精神信仰的中心。

新加坡国土只有多平方公里,却有30多家大小关帝庙。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最古老的华人建筑,是坐落在吉隆坡敦李孝式路的关帝庙。马六甲华侨年创建青云亭,供奉关帝。越南南圻边和镇关帝庙年由郑会等8位华侨发起兴建,是目前东南亚有据可查的最早的关帝庙。

韩国汉城关帝庙,被韩国政府定为“韩国宝物号”。日本横滨、神户、长崎、函馆等地,都建有富丽堂皇的关帝庙。

除此之外,美国旧金山华阜关帝庙,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关帝庙,马达加斯加苏瓦雷斯关帝庙……都是海外的著名关庙。据统计,世界对关公的崇拜和信奉,已达一百六十八个国家和地区。

关公精神,蕴涵和凝练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思想精华,对华人社会的思想观念、人格教育、行为习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规范和示范作用,是海内外华人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凝聚民族合力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国民*元老于右任为马来西亚华侨新建关帝庙题写了一副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著名哲学家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所坚持和实践的春秋大义,忠义精神,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情操,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DNA,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遗传因子。

中华道德思想的发展进程,从儒家孔孟思想的“修齐治平”,“道德仁义”,到程朱理学的“三纲五常”、“道德伦理”,到王阳明心学的“义即是良知”,“善恶四句教”,关公文化都在不断地从这些传统的道德伦理土壤中汲取营养,吸收消化,通过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榜样、神明崇拜等模式,成为普通百姓最感亲近、最切实际、最易操作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关公信仰的形成历史,实则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历史。

关公文化,由此成为唤醒中华儿女共同记忆,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常青树。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作者简介

彭允好,字圣荃,号半禅。曾就职报社记者,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府宣传部,企业品牌战略顾问等。著有诗文集《清秋狂歌集》、杂文集《刚正木刀集》等。现为中国洛阳关公文化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关公文化促进会顾问、关公学院名誉院长,湖北省宜昌市关公文化研究会顾问,上海灌顶禅院关帝文化发展顾问等职。

了解《关公文化》的三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关公文化彭允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