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我们在埃塞夏奇索
一年以前的现在,我们在埃塞的夏奇索,在李林的带领下参观农场,那几天的天气风和日丽,天空蓝得如梦如幻,当时绝未想到,我们即将面临全世界国界关闭的一年。
前半,还以为仅仅是短暂的休息,几个月内应该可以按表出国,为了准备产地行,我阅读了大量的中美洲、非洲产地与咖啡豆种文献。但到年中,各国的疫情没有丝毫改善,我决定重拾年的计划。
年第一次开豆种直播课,我发现市面上很难找到一本详实而纳入学术界最新发展的豆种书,不但中文没有,连外文书也付诸阙如。为了准备这门课,我不得不广泛收集期刊论文与相关书籍,当时就萌生自己写一本豆种书的念头。
两年内,先後开了「豆种直播课」与「豆种2.0」两门课,加上比较技术性的「豆种百科」,收集与阅读的豆种资料越积越多,但为了录制其他老师的线上课,东奔西跑,根本无暇落实写书的念头。只有到了今年年中,出国访问暂停,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动笔。半年过去,第一册的草稿写就。
书名叫《年咖啡豆种发现史》,因为内容颇多,将分为两册出版。整本书回溯咖啡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上册从也门种植咖啡开始,然后讨论也门咖啡如何传播到全世界,成为我们今天知道的铁皮卡与波旁,第三章讨论非洲出现的咖啡物种,以罗布斯塔为主,但也包含其他品种,这些咖啡解救了叶锈病带给阿拉比卡的危机,以及东非的阿拉比卡,我把这一章叫做「非洲时区」,强调豆种从阿拉伯半岛出发,以极为迂回的方式进入非洲大陆。上册是「起源」,因为今天全世界绝大部份阿拉比卡的起源是也门,而「非阿拉比卡」咖啡物种的起源则是非洲。
下册的第一章回到埃塞,埃塞虽然是阿拉比卡真正的原生地,但是我们对埃塞的了解很晚,虽然晚,但是揭开埃塞序幕的却是一支令人匪夷所思的咖啡豆种。接着讨论巴西的阿拉比卡变种,下册的最后一章讨论近三、四十年育种学的新发展。我把下册叫做「蜕变」,因为当埃塞登场的时候,所有的咖啡都进入了一个变种与混种的大融合时代,在阿拉比卡内部,在阿拉比卡外部,突然出现了无数新的品种,百家争鸣。
结论还没有写出来,我目前的想法是,年豆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似乎都在为未来的豆种作准备,没有也门、没有埃塞、没有非洲的罗布斯塔、没有巴西,人类未来的咖啡就不可能精彩。
为了让这本书讨论的内容更完整一些,我在今年扩大了资料收集的范围,第一是不再限于英文材料。例如对于早期也门的地理、经济、咖啡贸易、以及与整个阿拉伯世界与欧洲的联系,法国历史学家贡献良多,而且由於罗布斯塔原生地分布在西非与中非,过去大半属于法国殖民地,法国农学研究单位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