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古人为什么会写古诗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因         http://m.39.net/pf/a_4302816.html

一、古人如何学习写诗

诗歌是什么?诗人何为?这些诗学本体论之问,历代议论纷纷,聚讼不休。《尚书·舜典》论述诗歌说: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老夫不揣浅陋,大略翻译如下:上古五帝之一的舜,任命夔(读如葵)为国乐总指挥兼教育部长,告诉他说:“夔啊,我任命你来掌管音乐大典,用音乐来教化年轻人,让他们成为品格优良的好少年。落地方案是这样的:诗啊,要用来表达思想;歌啊,要慢慢地咏唱;音阶调式,要根据唱的内容来选定;音程节拍要与宫、商、角、徵、羽这五声相和谐……让神灵和凡人都在神圣的音乐里和谐自在。”夔听完领导指示,回答说:“啊,我会亲自敲打石磬,一锤定音,掌控节奏,让扮演百兽的神圣舞蹈队翩翩起舞。”

这篇中国诗论的开山鼻祖(朱自清语),关于诗,舜的指导思想就两个字:言志。也就是说,诗,一定要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能空洞无物。

讲完二字秘诀,舜就接着讲诗乐的伴奏乐理去了,没有进一步就诗辞的形式作具体说明。字数?句式?要不要押韵?要不要对仗?领导都没讲。

但是,据此上古传说,也可以得知:诗,有别于口语。诗,很重要,很严肃,是上古乐礼及贵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它的门道,并不是所有的口水话语,都可以称之为诗。

据传说,在舜之前的尧时代,就已经有大量的诗歌存在。比如,中国第一首被记录下来的民间诗歌:

击壤歌

作者:先秦自由民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天生万物以养人,老子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吃饭过日子,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皇帝老儿和官僚集团,于我毫无益处(甚至经常有害,正如马克思所言: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器)。朴素而又深刻的唱词,蕴含着人类数万年来最珍视的自由思想和人本思想。

歌者击壤为节,一击,一唱,以四言一句的整齐句式,铿锵利落地高歌;最终以五言结句反问,气势磅礴,雄壮有力。虽然旋律早已湮灭不闻,但前四句的齐整句式,与结句的变形,必然与吟唱者所唱之曲式,达成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古韵虽失,文本流传,这人类史上的第一声无政府主义宣言,今天读来,仍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称其为中华诗歌史第一神作,也并无不可。

西周初至春秋中,五百多年来,采诗之官广泛采集,得国乐及野歌三千余篇(司马迁语,有争议),后经孔夫子大刀阔斧删改,将符合其文艺标准的诗歌文本编辑成书,凡三百零五篇,即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书既成,读书人尊诗为经,以诗为教,用诗歌文本,进行文艺启蒙,开展儒家伦理教育,千百年来弦歌不绝,“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三百流传至今,受汉字表义功能之惠,今人不识古音,却也能观古代文献之大略。《诗经》所录诗歌,就专家所断句子形式来看,四言居多,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静女其姝,俟我城隅”。偶有三言一句,如“江有汜,之子归。”也有长短句交错,如“式微式微,胡不归?”“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乍读之下,似乎先秦古人以歌抒怀以诗言志,不三不四,不拘一格,句子形式没有一定之规。所以,清代袁枚讨论诗律时曾说:诗三百,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

袁枚误矣!从《击壤歌》到《诗三百》,也是有格式,有腔调的。谁为之格?谁为之律?曲调为之。长歌,短调,民风,国颂,由曲式确定框架,由旋律决定句式。以诗经所录古歌来看,曲调虽然不存,文句却有节奏,有韵律。结构多重复回环,铺排咏叹。句子多用叠字强调感情,强化抒情效果。声律方面,则兼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韵到底、中途转韵等等。一言以蔽之,诗,有其格调,无论四言三言杂言,都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性。只是自由奔放的先秦时期,艺术形式多样,诗歌百花齐放,并没有统一标准。

诗最初的发表形式,是歌唱;如《礼记·乐记》所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歌、舞,都需要乐器配合。诗,就相当于乐曲的歌词。低吟浅唱或纵情高歌,皆可传情达意,能愉悦身心。由于诗歌娱乐功能强大,人们照葫芦画瓢,大伙儿随口胡诌,创作队伍日益庞大,诗和歌开始分道扬镳,合乎乐曲者,称之为歌,不合乎乐曲的,则称之为诗。诗者,歌之余也。(后世则又反之,称曲词为诗之馀)。诗虽然失去旋律,但是保留了节奏,击壤而歌,击缶而歌,不登大雅,却也自得其乐,约等于上古说唱艺术。

距孔子编定《诗经》一千年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总结上古诗歌发展史时说:“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志感丝篁,气变金石。”按此说,也有一些诗歌,是先有词,再由音乐家谱上曲子。这也就意味着有一些诗,并没有曲,相当于未谱曲的歌词。而一些本来有曲子的古歌,时移世易,曲谱逐渐失传,就剩下没有谱的手抄歌词本了,歌,也变成了诗。

同时,诗歌的创作主力,民间力量淡出,文士团队加强。诗,不再靠谱,唱是不唱了,咏是一定要咏的。诗,因其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特殊格式,最适宜吟咏。《诗》被秦火,而全其篇,为何?班固总结说:以其讽诵,不独在书帛之故也(《汉书·艺文志》)。暴政可以焚书,却难以钳口,烧了文本,朗朗上口的诗,仍在地下民间口口相传,世代咏唱。

咏哦,就要求文句的节奏感和韵律。而节奏和韵律,正是诗区别于文,区别于其它文体的关键,这是所有诗歌创作者的共识。

众所周知,先有了车,为了规范行车,才有了交通规则,最后才建立起了赛场赛道,开始赛车比赛。不上赛道,不遵守赛场规则,车技再牛的老司机,那也只能叫飙车,不叫赛车。诗歌也是如此,从简单朴素的上古口语诗,到群星璀璨洋洋大观的唐诗。一千多年来,诗人们在创作中探索着节奏和韵律,在摸索中前进,从相对自由的形式,逐渐完善规则。“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建安之初,五言腾踊”“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建安文学浪潮,自秦汉至魏晋,诗歌的节奏及韵律形式逐渐固定,并建立起了相关标准。

到了南朝永明年间(公元-),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字语音的声调系统,创“四声八病”之说,制“永明体”,进一步明确了诗歌的格式与规则,将案头文学的死文字,恢复了一定的音乐性。到了唐初,沈佺期、宋之问的诗作,格律严谨精密,杠精也难挑出毛病,赢得了文坛诗界的一致赞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标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曰沈宋。”《新唐书·宋之问传》)从此,近体诗的标准确立起来了,比起句式及声律相对自由的古体诗,近体诗在诗歌的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无论五言、七言,还是律诗,绝句(截句,取律之半),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合格的诗,不符合标准的,则不成其为诗。沈约到宋之问的许多好钻研爱较真的诗人,通过集体努力,打造出了一把精密的诗歌尺子。只要用这把质检尺子一量,任何文字,形式上来说是不是诗,一目了然,诗与非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赛场规则已经完备详尽,后来的赛车手们,就都在这个规则下发挥天才驰骋想象,中国诗歌史上的那些灿烂星辰,无论李白杜甫,还是李贺李商隐,都是套着格律的辔,在赛道上一展身手,绽放艺术之光,贡献汉语力量。

也有胡搅蛮缠不遵守游戏规则的,如估计与宋之问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诗僧寒山,以写作口水话大白话闻名。时人觉得他的作品错误太多,批评他不懂诗,他回应道:

有个王秀才,笑我诗多失。

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

平侧不解压,凡言取次出。

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

大意是:你说我的诗错误太多,不懂得“四声八病”的“蜂腰、鹤膝”,也不讲究平侧(平仄),俗语大白话层出不穷;我说老弟,你才不懂诗呢!你写的那些诗,就像一个盲人在描述太阳。

寒山的回应,纯属诡辩。王秀才质疑他的,是形式;寒山攻击对方的,却是内容。严格来讲,寒山理亏,他的很多作品,用诗律的尺子一量,内容姑且不论,形式上确实是假货,属于诗歌赝品。

但寒山也不管这些,他于诗艺一途,仅遵守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的规则,一生笔耕不辍,写山说水,谈佛论禅,留下大量作品。寒山作品后来译为日文、英文等,一经翻译,声律格调之弊尽去,叙事论理之妙独存,让不懂汉语奥妙的东西蛮夷惊为天人,奉为宗师巨匠。噫!寒山子,真乃古代诗歌界的老朋克也,此等妙人儿,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如前所述,南北朝之后,诗歌规范逐渐建立。想要写出一首合辙押韵合乎标准的诗,非得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不可。当然,在识字率仅为百分之零点零零零几的古代社会,吟诗作对,乃有闲阶级土豪贵族之专利。这些即多金又得闲的家庭,写诗,自可从娃娃抓起,从长计议。

古代儿童启蒙,从学习认字开始,除了诵读儒家经典之外,其中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就是学作诗。那么,学作诗,又要从哪里入手呢?学作诗,先学对句。对句规则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断句一致。先生出一个字,学童对一个字。如云对月,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一字通关后,再升级为二字三字四字,如山青对水秀,柳绿对花红,晚照对晴空。比如鲁迅就读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出句曰:“独角兽”,学童多以“九头鸟、两头蛇”之类含数字的名词应对,独有天才周树人,对以“比目鱼”三字,深得先生嘉许。

三四字通关后,又升级到五字乃至六七字,如: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字数逐渐加多,难度逐渐加大,有的娃越对越好,有的娃逐渐开始掉链子。

对句基本通关之后,还有更精深更复杂的诗词规则和技能需要学习,如“正对、反对、映衬对、流水对”等对句类型,“拗、救、孤、粘、合掌、平头平尾”等格律知识,“虚实相对”“动静相生”“情景相衬”等创作主张,“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类的实战指南,“兴、道、讽、诵、言、语”,依次锤炼。

如此这般学上几年,加上大量诵读前人名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儿童就可以照葫芦画瓢,命题作文,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之旅了。有的天才儿童,进境神速,如骆宾王,七岁咏鹅:

鹅,鹅,鹅(ó),曲项向天歌(guō)。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bō)。

(注:拼音为笔者为了押韵以西南汉语官话读音擅自添加,请小朋友以语文教科书注音为准)

七岁作品,就能如此格律工整,且慧眼独具,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准确,真天才之作也!

当然,也有人学了一辈子,也没能学会,比如前文所述之唐代诗歌爱好者寒山。

其实,伟大如杜甫,也曾感叹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写了一辈子,到了晚年,才觉得自己的诗律愈发精细准确。

为了帮助幼童掌握对句,奠定吟诗作对基础,古人也编写了很多辅助教材,于“三百千千”的标配教材外,家长可自行采买《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格律声韵辅导书。上述书籍,所录对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题材包罗万象,文字摇曳生姿五彩斑斓,今天读来依然朗朗上口,现代小学生也不妨反复诵读,可资积累词句,训练语感。

诗律之道,音韵也是一个大麻烦。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南腔北调的方言差异,汉语言口语就有八大方言,小方言更是不计其数。按照自己的家乡话作出来的诗,很可能被其他地区的人读得出律走韵,判为赝品。

古代官府也很为书同文而语异音的现象头疼,为了统一文字发音标准,历朝历代编制出版了多种官方韵书,如隋唐的《切韵》,宋代的《广韵》《集韵》,明代南方北方语音杂糅的《洪武正韵》,以及清代科举考试标准韵书《佩文诗韵》等等。这些韵书,根据读音,将汉字按韵分类罗列,收录汉字动辄成千上万,某字正韵为何,一查即知。(民间方言韵书则不能作为考试标准,如兰茂所编的云南明代方言书《韵略易通》)

有了统一标准的韵书,民间也出现了各种作诗外挂小工具。如《红楼梦》三十七回,大观园少男少女结诗社,焚香计时,限韵作诗,落的韵脚,翻的是“韵牌匣子”:刻着汉字的牌子,按韵分类装在不同的小抽屉中,叫做“韵牌”。作诗之时需要哪个韵的字,就取哪个抽屉出来,检字作诗。

民间诗词唱和,要查音韵,可从容翻书翻牌子。严肃的科场应制,韵书肯定是不能翻的,只能依靠平时的大量训练来熟练记忆。熟记汉字声韵,也是学诗的基本功。想要在竞争极其激烈古代文坛的一逞诗才,崭露头角,则非得把大部分字韵掌握得烂熟于心得心应手不可。

前述诗艺学习路径,其实还仅限于格律。也就是说,通过漫长的刻苦训练,仅仅只是学了诗的声律与句型,学习了诗的形式,诗的皮毛。写出来的,也可能只是中规中矩的庸常之诗、平淡之诗,甚至如乾隆皇帝所作的十万首一样:被方家评为徒具诗形,而了无诗味之“老干体”。

掌握诗律,是写作古诗的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学会了格律规则,就能写出优美、动人乃至伟大的作品。就像学会了交通规则,并不代表能开车,更不代表会开车。要开得一手好车,甚至让大家公认为车神,那还得到各种路况乃至赛场上去试炼,去较量,去展现独门功夫。

古人也早就发现了,诗律虽难,苦练可得;名句佳篇,勤学难成,“诗有别材,非关书也”。有人天赋异禀,随手一写,妙笔生花,“梦中传得五彩笔”,老天爷就是赏饭吃。天资稍逊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只能硬着头皮布局谋篇,觅句炼字,也不失为补救之法。

苦吟故事,历代皆有,唐代杜甫、白居易,都有反复修改自己诗作的传说。“诗奴”贾岛,则因一字踌躇不决,在大街上旁若无人比手画脚吟哦构思,如鬼牵,如魔怔,给汉语留下“推敲”一词。“诗鬼”李贺,七岁能诗,及长,骑驴觅句,写风景,叙世情,偶有灵光闪现,脑海里冒出一句两句,赶快写下来放到口袋里,留待日后整理成篇。宋代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五易其稿,可谓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为炼字佳话。清代,潇洒不羁的袁枚,也留下苦吟篇章: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这种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在疯狂粗糙的快时代回看,犹如天方夜谭。

看来,要写出大作品,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写诗秘笈要钻研。

说到习诗秘笈,有个古人说得非常好,下面,就请他自己来说吧: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生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虽学之不至,亦不失正路。此乃从顶做来,谓之向上一路、谓之直截根源、谓之顿门、谓之单刀直入也。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千言万语一句话,要将那些熠熠生辉的千古名作诵读到滚瓜烂熟。才能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走我的路,为我之诗。

所以说,学习汉语古诗(即近体诗),对于当代人来说,难度系数高,学习周期长,收益前景不明,苦吟一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自以为佳作问世,拿出诗歌尺子一量,还是假货,甚至学了二十年,都未必能加入当地老干部诗词协会,真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

二、现代诗歌写作教程

比起古诗,现代诗歌要好写得多,简单易学,一学就会,一点就通。

下面这首饱含哲理的学诗之诗,积本人二十余年呕心沥血的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经验,历十年增删加减乘除精心提炼整合而成,现在倾囊以授,免费奉上:

现代诗写作教程

学会摁

回车

即可

当然,按此秘笈如法炮制,同样仅得现代诗歌之形,未得其真,更不得其神,并不能保证就写可以摁出良品优品精品,名作佳作杰作。如果想在现代诗歌艺术创作方面有所作为,还得想方设法打破前人窠臼,在题材及形式上努力求新求变。

前人窠臼何在?举凡朦胧、莽汉、非非、下半身、垃圾派、废话体、梨花体、羊羔体、屎尿体等等,不妨一睹;诸如荷马、莎翁、彼特拉克、歌德、惠特曼、拜伦、普希金、聂鲁达、泰戈尔、波德莱尔、策兰、黑塞、佩索阿、辛波斯卡等等,大可一观;包括古典、圣咏、现实、浪漫、象征、意象、魔幻、存在、荒诞、超现实、达达、垮掉、无赖、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等等,皆可涉猎。可以本着有一说一实事求是的态度,硬桥硬马稳扎稳打,老老实实营造艺术世界;也可本着颠覆、破坏、解构、拼贴、混搭等等现代后现代精神,佛头着粪,弯道超车,颠三倒四,逆流而行。

万物皆可为诗,期待你的佳作!

?更多诗文?

陪小侄儿写作业

狗故事数则

无量山区杀年猪

远山有什么

登长虫山记

神奇(乔树诗歌72首)

一首寒夜之诗

读米洛斯拉夫?赫鲁伯

读赫尔曼?黑塞的诗

音乐与言辞

乔树

云南土著深山彝民

乔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