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七十九渭川田家唐bull [复制链接]

1#

这首诗接续着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而来,有趣的是,《夜归鹿门山歌》的最后四句是诗笔在鹿门山中的展开,是对“静”的这一画面的展开,而王维的这首诗或许可以看作是“人随沙岸向江村”这一动的画面的展开。静的画面了记录着月下松径上“幽人”的独自往来,而动的画面则记录了一段村落里平和生活的场景。

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汉书·食货志》里有这么一句话,“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一个农夫不耕种就可能会有人挨饿,一个织女不织布就可能会有人受冻。这句话就非常清楚地阐述了古代社会的农业核心,历朝历代的帝王也都很重视耕织。那么典型的农业社会生活是怎样的呢?这首诗就是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与幽人“独往来的世界”不同,隐逸生活着笔在松、云,而村居生活围绕的是人。老人-野老、小孩-牧童、青年-田夫,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表形象都出现在了诗句的画幅中。另外,诗人选取了“斜光照墟落”的黄昏时分,黄昏时候,一天的辛苦劳作结束了,生活氛围也会随着日光的柔和而变得更加和谐安详。

慈爱的祖父候着放牧归来的孙儿,忙活了一天的田夫们聊着闲话。这样读起来有些平淡的话语,想要写得好并不容易,拿我们之前讲过很古时候的那首《击壤歌》做个对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古歌之词是一种类似记录的直叙,而同样的题材经过了千百年的文学发展到了盛唐时期,到了兼擅诗画的大艺术家王维的手上,便有了能让读者身临画镜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不止一次讲过诗作里面的镜头感,这首诗也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有镜头感的诗作。斜光照射着多少有些烟霭的村庄,屋舍、小路、牛羊,牧童、野老、荆扉随着镜头的远远近近地依次划过。诗笔镜头到此忽然一顿,这可是一种很高超的手法,在一连串紧密相关的镜头之后,在推进到下一组镜头之前,诗人轻轻巧巧地将笔荡开,“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通过展开的视角,通过画外的声效,做了一种全景化的描绘,试想如果将这两句放在开场,就会很容易被读者忽略,而放在这里,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效果,而这两句所展现出的井然有序的生活场景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后面两句”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是镜头的收回,也是将井然有序的生活再次具象到人的身上。所以一首读来简淡,看似简单的田园诗其实是包含着非常高明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的。

“模仿你们语文习题册的样子,出一道阅读理解题考考你。”

“啊?!”

“嘿嘿,请你用一个形容词概括一下这首诗前八句所描写的生活场景。”

“是不是简淡啊?”

“为什么是简淡?”

“因为你一直在说简淡这个词啊。”

“提示一下,这一类阅读理解题目最大的线索都来自于哪里啊?“

“原文“

“这下对了,你看这首诗还有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这‘闲逸’二字就是诗人自己给出来的最好的答案了。”

原诗: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简单释意:

夕阳照在村落上,远远的牛羊也在走回村的路上。

老人家记挂着放牧的孩子,拄着拐杖在门口等着张望着。

野鸡在青秀的麦苗田地里欢叫,在这仲春蚕眠桑叶稀疏的季节。

归家来的农人扛着锄头,三三两两亲切地聊着天。

羡慕这样闲逸生活的我,怅然吟诵着“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古诗。

本文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网站,为北宋《舜子耕田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