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岁华
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古人重节序,为代序的时节写下了许多诗文。元稹就专门为二十四节气写了一系列组诗。
古人以五行与五色、五方、五时相匹配。春属木,色青,东方;夏属火,色朱,南方;长夏属土,色黄,中间;秋属金,色白,西方;冬属水,色黑,北方。这些关联我们稍加联想就能理解。这样我们就能理解『青春』『朱夏』『金秋』这些经常在诗词中出现的字眼了。
炎热的夏季终于过去了,凉风潜至,秋天来了。秋天的到来,常与七夕节相先后,『喜鹊搭桥、牛女相会』的故事情节早已成熟。
秋季多风,吹走了炎热,催熟了庄稼,摇落了树叶,萧萧飒飒,古人名之曰『秋声』。日间尚有余热,晚上未寒而已凉,水气凝成露珠,结在草尖林头,时时滴落下来。
《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岁将暮,人易老,是以心绪常惊,不由得暗暗生愁。
今日立秋了。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知时小语
立秋二字初见,颇有『惊秋』的感觉,但所惊者不在肌肤,所惊在心。
观立秋三候:凉风,白露,寒蝉,即将接踵而至。虽然此刻尚在末伏,暑热犹盛,也不由人起光阴流水,一年又将迟暮之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芳春之喜,依稀去人不远;劲秋之悲,却已交于目睫。
被误解为多愁善感的先民,于一春一秋之间,所见出的是生命之代序,所感怀是宇宙之无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秋月比春花,少了份现世的浓好,却多出份人间之外的俯视,也就多了一份清澈和悲悯。所以秋色中正宜看月。
太阳光的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它已无留意,一路南归。立秋之日,太阳的视运行到达黄经度,一个半月之后,它将跨越赤道步入南半球。秋冬之季果然又到了。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秋来了,你我是否准备好了内心的疏朗清旷来应和它?
重回二十四节气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
这是迄今见于记载最早的歌曲,传为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古朴,简洁有力,而能道出农耕族群的立身之事——井与田,和对大自然的依赖共存,作息则日出日入;耕种则春种秋收。天地之载物也厚,生民之赖天地之德也深。因之可知二十四节气之所从来。
欢迎扫一扫,及分享到朋友圈,或者搜索斯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