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荐读藏在镇平县志里的八幅画卷 [复制链接]

1#
五垛晓烟

山是会呼吸的,水也是会呼吸的,山和水呼出的气息汇聚成了一团团云雾,让五垛山的清晨幻化成了一幅水墨画;草是会做梦的,树也是会做梦的,那些草木的梦境飘散出来,让五垛山的清晨幻化成一个清奇的梦。

坐在山顶,就坐在了云端。身在云端,我们和山一起呼吸,和水一起呼吸,和草一起做梦,和树一起做梦。这样的清晨,是飘逸的,能让人置身世外;这样的清晨,是素洁的,能让人像晨雾一般轻盈。

一阵山风吹来,吹走了我们心中的杂念;一声晨钟敲响,敲碎了我们心中的顽痴,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羽化成仙。

一位老人骑着青牛,从古代的典籍里飘然而来,走出函谷关,停驻在五垛山里,幻化为一段传说。那个传说弥散着一团团仙气,让五垛山成了文化的道场,成了哲学的道场。

我们把那些仙气收集起来,构筑起了一座祖师殿,一座青牛宫。祖师殿里问道,问一问亘古不老的山,问一问千年流淌的河,我们的心怀才会如山川一般灵秀;青牛宫旁问道,问一问浓淡皆相宜云雾,问一问草木一般的浮生,我们的心怀会如晨曦一般明净。

静坐于五垛山之中,静坐于云烟之中,凝神问道,会让我们变成一个烂柯之人。

一只蝴蝶在白雾中寻找着山花,恍若一个人在寻找着自己的前世的踪影;一只画眉在林间欢叫,恰似一个人在唱着来生的歌谣。

翻开一本泛黄的经书,逐字逐句地批阅,没有找到前世,也没有找到来生,找到的只是一句话:前世,不过是一些云烟般的踪影;来生,不过是一些云烟般的期盼。

放眼四顾,晨烟拥抱着一切,一切都像晨烟一样虚幻。虚幻,是另一种形式的真实。

五垛山的晨光之中,在云烟之中沐浴,会让我们化身为一团云雾。

让我们驭风而起,依偎着群山,给山峰织出一条围巾;拥抱着林莽,给林莽穿上一件裙裾;亲吻着山岩,给山岩披上一件纱衣。让我们驭风而行,流连于山花之间,表白一份爱恋;徜徉于山溪之畔,倾诉一份缠绵;彷徨于深谷中,吐露一份沉醉……

在五垛山的晨曲之中,每一团云雾,都是一位山中之仙。我们在山中若隐若现,都是逍遥之仙。

三潭夜月

一滴泉水从岩缝中渗出,看见了一缕星辉,变得像星辉一样明亮;一滴泉水从草根下渗出,看见了一只萤火虫,变得像萤光一样闪亮。一滴露珠从草尖上滑落,听见了一声鸟啼,变得像鸟啼一样委婉;一滴露珠从叶片上滑落,听见了一声蝉鸣,变得像蝉鸣一样婉约。几滴泉水和几滴露珠汇聚在一起,成了一条溪流,溪流里流淌着星辉和萤光,流淌着鸟啼和蝉鸣,在山腰的石穴里汇集成三个水潭。

三个水潭,因大小有别而被命名为大潭、二潭和三潭,他们不动声色地隐居在五垛山中,像三位潜心问道之人,远离着尘世的喧嚣,远离着浮生的悲欢。山风拂过水面,潭面荡起的丝丝涟漪,恍若一篇玄妙的经文。我坐在潭边,读那些稍纵即逝的经文,耗费了十年的光阴,依然没能把经文整篇抄写下来。

读这些经文的,还有一轮月亮。她在水潭里住了几万年,已把身影印在了潭底。一尾小鱼从水里游过,她不悲不喜;一丛树影在潭里摇动,她不颦不笑;一只夏虫在潭边长吟,她不嗔不怒……我知道,正是有着几万年的修为,她才有了这般定力,才能超脱于物我两忘之境。

小心翼翼地掬起一捧潭水,手心里晃动的是一轮月亮,把潭水一饮而尽,月亮便住进了我的心里。

心中有月,灵魂便会皎洁。谁愿和我一起,结庐于潭边,守着潭水,守着月色,变成一个灵魂皎洁之人?

或许,樵夫曾在潭边歇脚,牧童曾在潭边横笛;诗人曾经望着潭中之月而搜肠刮肚,浣女曾经跪拜过潭中之月乞求一段姻缘……

他们都和我一样,如阵阵山风一般消散得没有一丝气息。唯有潭中之月才是恒久的,用亘古的身影印证着一份永恒的清妙。

一位书生临潭而坐,望月兴叹,吟诵起了苏东坡的一段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杏山铺锦

早春时节,柳树已被黄鹂唤醒,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一切;野草从岩缝中探出头来,为山岩镶上了一道道绿色的画框;杏树的枝条上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苞,在春天的门楣上挂起了一盏盏小灯笼。

暖阳下,浩荡的东风叩敲着春天的心扉,漫山遍野的杏花笑了,露出了羞答答的笑容。那些笑容白中带粉,粉中蕴红,为杏花山铺上了一层锦缎,让杏花山成了一位身穿锦衣的妙龄女子。

这个时节的风,带着杨柳的韵致,叫作杨柳风,随意地拂动着春天的头巾。这个时节的雨,沾着杏花的香味,叫作杏花雨,打湿了春天的蓑衣。一条小溪,自幽谷中流出,溪水里浮动着兰草的清雅之气,故名兰溪。几瓣杏花,飘飘悠悠地落兰溪之水中,悄悄流向了远方,流进了诗人的断章之中,流进了画家的手稿之中。

多年前,草长莺飞之时,元好问牵着一匹马,缓步行走于杏林中,折了一枝杏花,心情如杏花一般烂漫,他兴致盎然地吟咏道:“踏遍杏山不觉累,异山奇景醉人心。”

一位柱杖而行的黄袍老僧听到了,轻笑着颔首:“异山有奇景,奇景迎奇客。”僧童奉茶,元好问与老僧坐在花树之下,品茶闲叙。老僧笑曰:“奇客自有奇联,老衲想为杏花山拜求一联。”元好问微微一笑,说:“我曾踏访过镇平的三座山,分别是遮山、五垛山和杏花山,我就以三座山的名字组成一句上联——五朵杏花遮山。”

老僧对不出下联,便与元好问定下了青梅之约:“待到梅子正肥之时,我们再结茶缘。”元好问策马踏香而去,老僧目送着元好问下山之时,轻叹了一声:“一花一尘缘,一念一菩提。”

杏林深处,声声暮鼓从一座古刹里飘飞出来,飘荡在一簇簇杏花之间,让黄昏时的杏花山多了一份清寂,多了一份落寞。

玉崖滴翠

杏花山中有一处山崖,崖上有一株古树,佝偻着身子,面带苍老地兀立着,像一位入定的老僧。凸起的树根抱着山崖,根下不断地渗出一滴滴泉水。泉水飘飞着斜挂在山崖上,犹如一根根银色的琴弦。这些琴弦被清风弹奏着,奏出一阵阵清妙之音。

崖壁上长满了青苔,恰似一块巨大的绿玉,故而这处石崖被称为玉崖。玉崖是滴泉的画屏,一脉脉泉水好比一笔笔银色的线条,在翠绿的画屏上勾勒着,勾勒出一幅隽秀的画卷,一份灵动的韵致。

玉崖下有一小潭,潭底也长满了青苔,使潭水泛出绿色的光芒,让人怀疑从玉崖上飘下来的不是泉水,而是苍翠的山色。抬起头,再次眺望崖上那些水滴晶莹如珠,再次凝视潭中那些绿水静美如玉,让人禁不住会赞叹:大自然的造化如此绝妙!

顺治五年(年),镇平出了一个拔贡,名叫孟廷诏。某个炎热的午后,他独自在潭边静坐,凝视着玉崖,看到一滴滴水珠串成的银线被风吹散,纷飞而下,吟诵出了两句话:“一片冰心争似许,恍疑身在蕊珠宫。”

一位路过的僧童听到了,默记在心中,回到寺庙,说给了方丈。方丈来到潭边,对孟廷诏说:“老僧获悉了你那两句仙气飘飘的诗文,专门携茶而来。”煮茶论道之时,孟廷诏说:“我们的灵魂,也许都没有一滴水飘逸。”方丈说:“我们的生命,也许都没有你的那两句诗文活得长久。”

方丈回到寺中,拿起笔,用清秀的小楷在素宣上写下了孟廷诏的诗句,装裱后挂在了禅房中。后来,这两句诗被记在了镇平县志之中,时至今日,已经活了三百多年。

柳泉带雨

杏花山之南,遮山之西,有一村落,村边古柳成林,林中有泉,泉水沽沽而出,洁净的细沙在泉眼附近欢快地翻腾着,泉水汇聚成一条小河,不舍昼夜地淙淙而淌着。春、夏、秋三季,泉上升腾起一缕缕水气,水气如云如雾,氤氲在柳林之中,林泉之间因此而多了一份迷离,好似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

水气在柳叶上聚结为小水珠,挂在叶尖上,让每一片柳叶都有着沐浴之时的娇美,让每一棵柳树都有着洗尽铅华后的妩媚。一阵风吹过,犹如牛毛细雨摇落之际,小水珠从叶尖滑落,落入泉中,在泉中荡起一圈圈小小的涟漪。

泉水润泽着柳树,柳树涵养着泉水,它们相互依存,演绎着千年之恋。春天,那些柳树在风中梳妆,是一群清丽的少女;夏天,那些柳树在泉上摇曳,是一群丰腴的少妇;秋天,那些柳树在雨中哀叹,是一群凄楚的徐娘;冬天,那些柳树在霜雪中颤抖,是一群残弱的老妪。这一切,泉水都看到了,时喜时悲,时肥时瘦。

一只画眉鸟在从泉上掠过,飞入柳林深处;一只白鹭从柳梢掠过,滑翔着落在岸边茂盛的水草丛中。一位读书人来到林下泉边,枯坐了许久,听林间夏蝉长嘶,闻泉边青蛙联唱,却未能觅得佳句,他禁不住喟然长叹:柳泉带雨,如一首小令。和它比起来,无论什么样的灵感都显得苍白,无论什么样诗句都显得瘦弱。若能化作林间一石,或泉边一鹭,悠然听雨于此,则浮生无憾矣!

安国疏钟

镇平县城东北一公里,有两方土塬,塬上荒草蔓延。土塬下层有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存,上层有商周文化和汉代文化堆积。这里的每一层土都是一张时光的残片,这些时光的残片叠压在一起,成了一本厚重的历史教材,阐释着老去的时光,注解着被掩埋的往事。

这本史书的残页之中有几行泛黄的文字:这里曾经设置有安国城,城池内建有佛寺,名曰安国寺,寺内有千斤重的铁铸大钟,僧人撞钟之际,声响震耳,能散播到数十里之外。

时间的力量无比强大,可以毁掉一切,它能让城池变为遗址,也能让寺庙变成废墟。野草在时光的怂恿下,侵占了遗址,让遗址更加苍老;秋风吹拂着废墟上的枯草,草叶在风中飒飒作响,让废墟显得更加破败。

清代的许宏文骑着一匹瘦马,披着一身晚霞,来到安国遗址寻幽吊古,长风吹乱了他的头发,吹散了他的衣襟,吹凉了他的心怀。他在废墟上燃起一堆篝火,独自怅饮,酒酣之时,听到疏疏朗朗的钟声从时间的旷野中传来,写下了这样几句梵语:安国何年寺?钟声送好风。几回清夜响,一洗万缘空。

白发老翁月夜独钓,如果听到了安国疏钟,也许会万事皆空;长衫腐儒雪夜苦读,如果听到了安国疏钟,也许会万念皆空;虔诚老僧月下问道,如果听到了安国疏钟,也许会万缘皆空。

草木我辈,烦乱之时,何不去安国遗址转转,在历史的兴废中徜徉,让清风熨平我们的思绪?凡俗我辈,苦闷之际,何不读读许宏文的诗句,让安国疏钟敲碎我们的心魔?

严陵春涨

和风轻拂,小草在风中欢快地摇摆着娇嫩的身段,偷偷地侵占原野,为春天穿上了一件素雅的裙裾。河边的野花张开欣喜的眼眸,在草丛中打量着飞鸟和游鱼。春雨如丝如酥,润泽着万物情窦初开的心怀。雨水连绵不断,河水在慢慢上涨着,随着河水涨高的还有一群群野鸭,它们浮在河面上,感受着春水的深情。几只燕子在雨幕中穿行,呢喃着情话,从水面上一掠而过。一树树桃花在风雨中变老了,花瓣纷飞而下落进河中,使三月的河水变成了桃花酿。

两千多年前,汉代的名士严子陵曾在此隐居,在河边读书垂钓,村民们为他搭起几间草堂,请他为村童传道授业解惑。严子陵去世后,村民们感其恩德,盖起几间瓦舍作为先师庙,并将这条河更名为严陵河。严陵河奔涌着流过镇平,流出邓州,把严子陵的名字流进了人们的心里,流进了史志之中。

宋代的范仲淹任职于邓州期间,效仿严子陵创办了花洲书院,并且在严陵河边为严子陵修筑了祠堂,写下了《严先生祠堂记》。清代的宋继郊在南阳府任幕僚期间,身披烟雨来到严陵河边,反反复复吟诵着《严先生祠堂记》一文中的几句话:“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在河边找了许久,也没有找到严先生筑起的钓鱼台。

一叶钓舟斜横在河边,跟随着细浪的节拍悠然地晃荡着。一只白鸥从雨中飞来,落入空无一人钓舟之中。他忍不住问了白鸥一声:“在哪儿才能觅到严先生留存的隐迹?”白鸥不答,凝视着烟波浮动的河面,嗅着桃花酿的醇香,醉在了春色之中。

宋继郊细细端详着白鸥,轻叹了一句:何须再寻,这只白鸥不就像身披羊裘的严先生吗?

花峪覆云

严陵河西边有一座古庙,是为纪念扁鹊修建的。从古庙往西三四里,有一片原野,被四周的土坡环抱着,原野中散布着一道道沟壑,也散布一块块田畴。田畴中种小麦、玉米、红薯和芝麻,也种桑树、苘麻、高粱和棉花。土坡上长满了刺角芽,沟壑旁长满了刺角芽,田畴边长满了刺角芽,阡陌中也长满了刺角芽。每年的五六月份,刺角芽开出了一朵朵紫红色的花,在风中摇曳着。远远望去,这片原野好似被一团团紫气覆盖着,被一片片红云覆盖着,故而人们把这里称作红花峪。

红花峪中有一眼莾泉,据《郭氏族谱》记载,莾泉口似石磙,泉涌数尺,长流不息。泉水翻涌而去,流成了一条小河,小河两岸生长着灌木丛,河水在灌木丛的掩映下,水光幽暗,泛出淡墨之色,因此人们把它称作黑河。一块块灰白色的石头在黑河中沐浴着,头顶上长着一层青苔,轻风拂过之时,灌木丛的影子不停地在青苔上扫动着,犹如一幅写意画。

一位老农背着犁铧牵着一头老牛,走出耕种过的田地来到黑河边,老牛低着头喝足了水,跟随老农朝着传出鸡鸣犬吠之声的村子走去。叮叮当当的牛铃声中,一位老农就是一头老牛,一头老牛就是一位老农。

一位村童赶着一群羊,走过一孔石桥,蹦蹦跳跳地朝着升起缕缕炊烟的村子走去,踏碎了一地夕阳。他手握竹笛,口中念诵着一首歌谣:“严陵西畔野人家,带水环山云半遮。童叟熙让忘帝力,横纵阡陌裕桑麻。依依柳色牵征辔,冉冉桃夭映晚霞。欲觅富春垂钩迹,春苔白石与平沙。”

这是村里的老塾师教给他们的,老塾师说:写这首歌谣的是清代的一位读书人,他叫崔臬宣。老塾师还说:我们不但要在红花峪中耕种,也要在诗书里耕种,才能把耕读传家的祖训传下去;我们不但要熟知耕种,也要写出诗文,才有可能像崔臬宣一样,把名字留在县志中。

作者影像:

作者简介:

郭成志,男,生于年,河南省镇平县人,任教于镇平县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南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抚梦而歌》《长满青苔的日子》。

大家都在看

镇平手工空心挂面:空心没那么玄乎,面是真的好吃……

中共镇平县纪委镇平县监委关于集中治理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的公告

镇平考生注意了!7月25日零时起可查高考成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