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许昌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出 [复制链接]

1#

日前,许昌市人民政府印发《许昌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年许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划重点:

大力推进郑许“六大对接”,争取更多事项、项目纳入郑州都市圈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

加快郑汴许“黄金三角区”建设,推动郑许市域铁路通车运营,有序开发市域铁路沿线小镇、许东新城、“双创”宜居示范区等重点片区。

围绕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贸企业、重点服务业5大领域以及创新主体、个体工商户、企业上市培育3个方面,实施“八大工程”,构建梯次培育发展格局,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全市市场主体数增至40万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上市企业2家。

扎实推进黄河鲲鹏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天道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基地、智能电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

支持禹州加快建成中等城市,提升襄城县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市)队列。

新建改扩建35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个,启动建设市二高二期建设、推动中原科技学院部分建成招生。

许昌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超出预期的风险挑战,特别是灾情疫情叠加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社会大局稳定,展现出坚强韧性后劲,“十四五”实现扎实起步、良好开局,较好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年,全市生产总值.4亿元、增长5.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亿元、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进出口增长8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0.8%;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PM2.5浓度下降17.0%,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天。

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投资增势不够稳固,民间投资持续低迷,消费稳定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个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等方面风险不容忽视。这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做好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两个确保”,落细落实“十大战略”,聚焦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和“五个强市”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

三、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全力做好8个方面的重点工作/p>

(一)以融入新发展格局为突破,全力稳定经济增长。把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抓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充分激发市场消费潜力,筑牢经济恢复发展根基。

一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压茬推进“三个一批”活动,大力实施年扩大有效投资计划,紧盯全年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台账管理制度,实施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强化要素保障,确保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力争完成年度计划投资亿元以上。完善工作专班机制,着力推进绕城高速公路、许昌铁矿、沙陀湖调蓄工程、能信热电异地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着眼补短板、强功能、增后劲,常态化开展重大项目谋划,完善项目储备库。强化项目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支持,积极参与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建设,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保障项目建设资金。

二是加快激发消费潜力。开展促消费活动,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推动汽车、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复苏回稳。做优文旅消费,优化提升精品民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本地游、周边游、乡村游等旅游业态,打造“夜经济”“小店经济”消费新模式。发掘乡村消费潜力,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支持老字号企业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三是持续开拓外贸市场。加快外贸新业态发展,发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平台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展会、社交电商、大数据营销等,提升传统外贸数字化水平。鼓励外贸企业“走出去”,支持电商企业在海外注册商标、申请专利、建立自主品牌,培育一批跨境电商独立站,完善全球服务网络。加快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业务实施。

四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严格落实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精简减免税费的办理流程和手续,持续降低企业基础性经营成本。围绕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贸企业、重点服务业5大领域以及创新主体、个体工商户、企业上市培育3个方面,实施“八大工程”,构建梯次培育发展格局,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全市市场主体数增至40万户,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上市企业2家。

专栏1: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安排

(二)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全力积蓄发展后劲。聚焦平台、主体、人才、生态等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强市。

一是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实施创新载体平台跨越工程,对接全省战略布局,围绕“”工业体系发展需求,挖掘潜力,以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引领企业等为依托,谋划筹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力争新建省级研发平台30家,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达到50%以上。加快许昌“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协调推进国家级双创示范区建设进程。

二是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加快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统筹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应评尽评、应入尽入”的入库机制,遴选培育一批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力争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三是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落实“许昌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引才模式,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左右。加大创新人才和工作站培育力度,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在人才领域的合作。力争“中原英才计划”科技领军人才达到20人左右,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达到10家左右。

四是建设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科技金融,用好“科技贷”等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亿元。增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改进科技大市场运营模式,实施“1+10+N”政企协同创新行动,新建1-2家省级科普基地。执行《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筑牢科技创新法治保障。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积极打造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相互融合的创新生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以产业转型为导向,全力培育发展动能。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深入实施“双长制”,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提质发展传统产业。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开展新技改行动,确保全年技改投资不低于亿元。全面提高企业智能化改造比例,分行业培育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快建材、化工、再生金属等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创建绿色制造体系企业3-5家。以轻纺、食品、发制品行业为重点实施“三品”行动。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4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明确新兴产业链年度培育目标任务,不断完善“双长制”、绘制产业“链谱”,以“链主”企业为牵引,大力实施创新强链、配套延链、招引补链。扎实推进黄河鲲鹏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天道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基地、智能电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节能环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力争硅碳新材料入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开展未来产业全图谱式分析研究,围绕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氢能及储能等前沿产业,超前谋划部署,建设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

四是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强化物流枢纽支撑,加快豫中陆路口岸物流港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万里运业、胖东来商贸、开普检测、中联即送等龙头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许继国家级实验室及试验设备等硬件资源优势,组建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推动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现代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对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等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宣传策划,更好融入郑州都市圈文旅发展格局。培育壮大“两业”融合试点,鼓励制造企业向前端服务环节延伸和后端增值服务拓展,加快推进长葛经济技术开发区、禹州市、河南森源重工、德通振动等国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建设,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质效。

五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工程,推进中原人工智能中心创新应用。突出抓好黄河鲲鹏产业发展,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区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共同打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地。深入落实5G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争取5G基站总数达到个,打造1-2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实施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推进工程,对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力争培育1家以上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增上云企业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企业家。建设省级以上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10家。

(四)以优化空间布局为统领,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融入郑州都市圈,加速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一是加快郑许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郑许“六大对接”,争取更多事项、项目纳入郑州都市圈产业、交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加快郑汴许“黄金三角区”建设,推动郑许市域铁路通车运营,有序开发市域铁路沿线小镇、许东新城、“双创”宜居示范区等重点片区。聚焦许港产业带建设,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发展,打造创新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经济,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城区产业项目、管理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持续推进百城提质,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强力推进中心城区道路、绿化、电力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汽改水”三年行动,扎实推进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管网配套工程建设,完成43个小区供热改造。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探索棚改新模式,确保完成个老旧小区改造。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整个城市“海绵化”。高标准实施园林绿化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新增绿化6亩。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土地征收开发实施细则,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工作方案。

三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放权赋能,加强效果评估,推动下放至4个县(市)的项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县(市)层面用得好,见实效。支持禹州加快建成中等城市,提升襄城县发展质量,争取进入全国百强县(市)队列。四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用好中央和省灾后重建资金,全面完成水库、河道、水闸等10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深入开展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消除管网空白区,建设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涝工程体系。强化重要设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等安全防护,科学规划避难疏散场所,提高地下空间防灾抗毁能力,全面提升城市韧性。

(五)以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落实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

一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制定出台推进先行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文件。细化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承包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为突破口,拓展农村产权权能实现范围;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科技人才下乡和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激励机制,打造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示范基地;选择一批产业园区、功能区、产业强镇、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化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和智慧植保推广应用,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建好农业载体,抓好现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支持禹州市、鄢陵县创建为国家级现代产业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宽农业服务,推进长葛市国家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建设,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融合产业发展,构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联结机制,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规划引领,加快编制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民居,彰显乡村特色。完善设施,健全乡村建设行动领导机制,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讯物流和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环境,持续推进小城镇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脏治乱拆违增绿”集中攻坚行动,争取新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继续落地许昌,高质量完成7万户改厕任务。抓好“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等示范创建,力争新创建省级“美丽小镇”3个。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全力加快绿色发展步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生态强市。

一是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编制我市年前碳达峰实施方案、10个专项行动方案和7个保障方案,构建“1+10+7”政策体系,打造碳达峰碳中和“许昌创新模式”。坚持双控倒逼,先立后破,持续推动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积极争取低碳(零碳)园区、企业示范试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做好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存量风电项目建成并网,做优增量风电建设。持续推进长葛市、鄢陵县、襄城县、魏都区、建安区、开发区6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面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构建固体废物收运处置一体化体系,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70%。

二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精准科学实施季节性差异化管控措施,扎实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四大结构调整、工业绿色化改造、移动源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重点工作,加快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提质工程等项目,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积极开展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行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化及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

三是积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因地制宜推进“果树进村”,全面落实“林长制”,高质量完成5.27万亩年度林业生态建设。突出生态修复,启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森林许昌规划编制,抓好首山东部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强湿地管理,推动建安区饮马河、襄城颍河等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开工。

(七)以改革开放为关键,全力激发发展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开放强市建设,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不断激活发展潜力。

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以“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作为重要载体,加快“管委会+公司”、“三化三制”改革步伐,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县域产业支撑。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培育地方税源。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一体融合,推进“一校多区”建设;完善教育质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教科研机制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中心城区网格化布局管理,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增效。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和审批时间,市县两级承诺办结时限在法定办结时限的基础上压缩75%,上线个“一件事”,探索开展“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跨省通办方式。建设完成全市信息化项目及数据全周期管理系统,实现政务服务部门电子印章动态全覆盖,印章质量合格率达到%,提高政务服务事项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信用信息归集提质扩面,实现水、电、气、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等符合“信易贷”业务需求的信用信息“全量归集”。加快推广市“信易贷”平台应用,实现与国家平台数据共享,鼓励银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入驻平台,促进银企供需对接。

三是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继续深化对德合作,加强德国工商大会等机构交流合作,有效整合对德合作渠道,组成网格化招商体系,推进海外招引延商。充分发挥中德(许昌)产业园和“德国城”引领聚集作用,深入挖掘全市中德合作元素,完善对德招商项目库,指导有意向的企业参与对德合作。提升招商引资实效,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招商活动。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进一批实力突出大企业落户许昌。加快推进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积极争取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加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采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完善软硬件配套,引进培育综合服务企业。

(八)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全力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着力解决民生难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一是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认真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持续扎紧“四个口袋”,重点做好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及境外来(返)许人员排查管控、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医疗机构院感防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流调队伍建设、核酸检测能力提升等工作,加强发热门诊规范化管理,加快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

二是稳定和促进就业。持续落实降低社保费率、返还失业保险等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新增城镇就业4.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亿元,确保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力争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全面推进教育新三年攻坚,持续完善教育设施,推动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分布。新建改扩建35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个,启动建设市二高二期建设、推动中原科技学院部分建成招生。深入实施健康许昌行动,推进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卫生健康项目建设,医院,加快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3个豫沪合作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全市79所乡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监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围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打造5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每个县(市、区)打造3至5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助推文化强市建设。打造市区“10分钟健身圈”,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建设。

四是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按照国家政策及时调整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工伤职工待遇,合理确定城乡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医保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推进以大数据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特困人员、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工作。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加大保供稳价力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五是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健全地方金融监管、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抓好农信系统不良贷款集中清收工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不良贷款核销,加大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力度。坚决兜牢财政风险底线,有序化解政府隐性债务存量,切实保障“三保”支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化解力度,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专栏2:年许昌市重点民生实事

责编:陶纪燕

审核:李震

总监:万军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