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2071.html
应河是古滍水一条支流,但名气也和滍水一样响亮。应河因应国而得名。古应国建立后,把国都旁边的山叫应山,把穿城而过的水叫应水。应和鹰是通假字,应国的图腾是鹰,所以应水又称鹰水。
阅读应河,就像打开一轴锦卷,我被它的厚重和美丽所吸引,急于知道它的前世今生。
应河的源头在伏牛山东麓的鲁山县梁洼镇,梁洼镇在解放以前还叫应源镇,顾名思义当然是应河源在这里了。
梁洼曾有修于清同治年间的寨墙,寨有五门,西门因临应河水叫“临应门”。梁洼镇北不到二里地是石龙区的赵岭村南坡,这里是宝丰、鲁山、和石龙区分界的地方,应河源就在这里。这一带是坡岭地,过去林木茂盛,涌泉成溪,沟沟坎坎到处都是小水洼,梁洼这个地方最初也是因梁姓的人们择一水洼旁居住,而给村子起名梁家洼。因为植被好,能涵养水源,不仅应河,玉带河等河的源头也在这一带。
应河自梁洼向东,经宝丰县的张八桥、杨庄等一路向东,与平宝快速通道并行汇入白龟湖西岸的沙河里。
应河在梁洼到张八桥这一带几乎断流成了季节河。而从县城西开始,因有几条支流汇入河面变得宽阔,水也变得清澈。
“五老同游应水涯,车停雅集景堪夸。鱼跃绿波声随浪,堤边酌酒柳飞花。石上题诗苔结字,滩静鸥眠影在沙。年年上巳来相会,醉归乃到夕阳斜。”这是清代南阳府谕司士选描写应河雅集石的风景诗。雅集石是古代宝丰县境内应河上的一处风景。当年,一块块巨大的天然青石从岸上延伸到河内,巨石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河水从纵横交错的石隙中流出,泻入深潭,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颇为壮观。而壁顶平坦,可行可坐,春夏季节是游人戏水乘凉的好去处。北宋时期,郏县知县晁仲参、叶县知县李桥卿与进士孔晔,曾在此烹茶吟诗,刻石留名。后来不少文人雅士,相继仿效,石刻愈来愈多,便被誉为雅集石。
在应河北面1.5公里处,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庄园,这就是宝丰火车站旁边修葺一新的杨家大院。大院的东西北三面是坡岗,庄园就建在坡岗围起的小山坳里,而正南面对着低洼的应河雅集石。这是藏风纳气、聚水为财的风水宝地。
杨家最鼎盛时挂过两次“千顷牌”,是当时宝丰的首富。杨家大院的大部分建筑及寨墙是杨淮主持修建的。杨淮还是文化人,先后任长葛、密县儒学训导。杨淮喜欢读书,爱好诗歌,家中藏书数万卷。他也很喜欢家门口的雅集石风景,并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雅集书斋”。他经常邀文友在雅集石吟酒颂诗。他除了将自己写的诗出了一册《雅集山房诗集》外,还搜集清朝开国以来河南境内多位诗人的代表性诗作余首,编成《国朝中州诗抄》三十二卷传世。新安的李景沆赋诗再现了杨淮的田园创作生活:“半亩方塘漾碧波,倚栏随意数新荷。闲锄绿竹医诗癖,细访黄庭逐睡魔。雨过松棚舔翠满,风来花径得诗多。看山又到溪南路,坐听樵人踏踏歌。纳凉宜在水心亭,好友来时酒一瓶。风沾荷花沿岸白,云开天色倒池青。一双娇鸟鸣深竹,几尾游鱼戏嫩萍。坐久忽看明月上,夜窗还读《南华经》。”
小店村西的一段应河叫石渠,宝丰古八景之一的“石渠仙蒲”指的就是这里。这段河水连着“雅集石”,河面有许多乱石,又名“石叉河”“石渠”,石缝里长着一丛丛的菖蒲。菖蒲是常见的野草,碧叶葱茏、根似白玉,群聚而生,择水临石、清静高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深得人们喜爱。古人留下许多写菖蒲的诗句,宋代的姜夔“灵苗怜劲直,达节著芬芳。”宋代的释惠明“根下尘泥一点无,性便泉石爱清孤。”宋代的谢枋得“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明代的解缙“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你看,诗人们把菖蒲描写得多么美好,简直是仙草了。宝丰的文人们也格外喜欢菖蒲,就是视菖蒲为仙草的,所以就把小店这一带长在石头间的菖蒲命名为“石渠仙蒲”,成了宝丰八景之一。菖蒲不仅长相俊朗,而且还是药,《重庆堂随笔》中说:“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本草新编》中说:“石菖蒲,必须石上生者良,否则无功。”小店这一带的菖蒲就是长在石上,符合上边说的良,因而是仙蒲。“石渠仙蒲”成为八景之后,文人雅士们是来欣赏,民众则是当药采。况且,当地有“五月五,过端午;插艾草,挂菖蒲。”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前后,四邻八乡的人都涌到这里来采菖蒲,时兴悬挂在门上,起到退蛇虫、灭病菌、驱毒邪的作用。采者日众,菖蒲渐少,加之开山炸石,使这一胜景不复在。
马街村西面和南面被山岭环抱,东面和北面应河环绕,为山清水秀之地。这段河当地人不叫应河而叫马渡河。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有故事。传说,昆阳之战(更始元年)时,刘秀搬兵救昆阳,大军到此,遇河水暴涨。刘秀得老人指教,骑兵先渡,因马为龙,游水而过,取得战机,遂获取此战全胜。刘秀即皇帝位后,当地百姓就称此河段为“马渡河”。由于此地是宛洛古道,一些经商驼队、马帮往返于此,店肆颇多,时称“马渡河”,后来商贾渐增,沿河发展成为街道,称“马渡街”,时间久了,就简称为马街。
正是这个古村,每年正月十三传承演绎着历经余年而不衰的民间曲艺盛会。这一天,应河岸上,空旷的田野顿时成宽阔的舞台,千座书棚,吹拉弹唱,丝竹檀板之声,如行云流水,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共同构成一幅中国农村特有的浓郁的民情风俗画卷。
应河进入新城区段,穿过鲁平大道的上的一座桥后,从滍阳岭上的应国墓地南边蜿蜒汇入白龟湖。波光潋滟的万顷碧波下是应国的故都滍阳。应国西周初年封国,到春秋早期灭国,前后存续三百多年。在没有修筑水库之前,应河水在滍阳古镇是穿街而过的。古城滍阳,西北部有应河,西城门上书有“应带”二字,西门外的应河上有应河桥,是出西门的必经之地。明成化年间,先民们引应河水入城,穿过七十二座转街桥,水通坑湖,桥连街市,茶馆酒肆,戏楼庙宇,热闹非凡,鱼跃虾戏,蜻蜓戏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如今古城不再,“鹰城”的名号是应国的血脉延续。
应河上游的梁洼、石龙区、张八桥一带是矿产富集地区,矿山的开发利用和植被的破坏,使应河源头干涸,上游成了季节河。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矿山的修复绿化正在进行中。从年开始,宝丰县投资上百万,对辖区19公里的应河清垃圾、堵污口、设标牌,河道两侧各50米的绿化带绿树成荫,涵养林达亩。应河经过的马街、小店等村庄修建了亲水公园。近年来应河新城区段已进行了综合治理,应国遗址公园、应河文化游览区已到入城市总体规划,古老的应河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振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