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里学社第十六回谒见子产话遗爱艺讯文化 [复制链接]

1#

“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毕!”

随着东里学社社员在社长侯和平带领下整齐地鞠躬,随着孔子后人孔德秋低沉有力的主持,5月16日中午十一点多,在陉山山顶的子产庙大殿,成立跨越两个年头的东里学社部分成员,完成了谒见东里先贤的心愿。

大唐谏臣魏征在《谏太宗十疏》中开篇就写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东里学社自筹备成立之时,其名即源于两千五百年余前,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所居之地“东里”;结社之意义,一个在于艺术团体的郑州地域性辨识度,一个在于继承子产为人、处世、崇德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言“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所以自东里学社成立以来,已经社聚十五次,访碑、求学、仿古、论艺已成常事,然谒见子产一直未能成行,为达成所愿,社长侯和平春节后即与多年战友苗瑞光先生商议,择时谒见子产墓的事宜,终于今日成行。

是日也,适逢初夏,晨风爽朗,诸社员在侯和平社长的带领下,从郑州出发,寻访黄帝故里,拜谒先贤子产,庚续文化血脉。

从左至右分别是

后排:杜平安、李葆童、梁飞龙、周新庄、胡震环、余世轩

中排:孔德秋、冯长海、杨俊红、燕韬、苗瑞光、侯和平、田超宣、郑少攀

前排:余瑶、田滢滢

第一站:寻觅“新郑”

上午10点,东里社员一行来到新郑市博物馆,新郑的“前世”在这里一一陈列。

公元前年,周平王迁都洛阳,郑随之东迁。杜馆长介绍:郑武公迁都城于现在的郑韩故城。在近年的郑韩故城考古发掘中,发现刻有“新郑”二字的韩国陶瓷残片,据此证明“新郑”一名源于韩灭郑以后。

博物馆内,石磨盘、骨笛等这些仰韶文化的遗物曾经入过学生课本。当然,著名的“莲鹤方壶”更是被郭沫若称之为开一代新气象。

春秋时期,郑国在晋楚争霸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子产临难受命,实施了“不毁乡校、铸刑鼎”等一系列的政策,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给子产赢得了“改革家”的历史标签。

铸刑鼎是子产依法治国的杰作;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辨才公孙龙也成为了律师的鼻祖。

身处“立法”源头,对标“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的历史洪流便在每个人身上流淌。

第二站:谒见子产

中午十一点多,大家到新郑市南约20公里处的径山,拜谒子产墓。

子产(前年—前年),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亦称公孙侨。公元前年任简公卿,次年执政,随使郑国中兴。孔子谓“古之遗爱。”列子曰“东里多贤。”后世誉“春秋第一贤人”。死后,其子无钱安葬,郑国人纷纷相助,家人不受,郑人赙金于河,河水金光闪闪,后人名之“金水河”,流淌至今;其子为尊父遗愿,连夜悄悄背负其父藏于陉山之顶,墓口不封,面向新郑,体现望乡之意。

陉山又称邢山,位于新郑市西南15公里,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以山脊为界,北属新郑,南属长葛。海拔高度.7米,相对高度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长约2.5公里。其山不算太高,也不太陡峭,但山风很大,登山的脚步不时地被山风胁持,踏着“舞步”登山,别有一番滋味。学社因东里而名,东里因子产而今存。风大路崎难阻仰贤之心。

大约半个小时,众人便来到了陉山山顶的子产墓,墓门前立有两块碑,其中一块为当地文人李铁城所撰《子产之碑》。侯和平与周新庄、孔德秋、李葆童、胡震环、杨军红、田超宣等社员站在碑前,全文诵读了碑文。

据《水经注》记载,由于新郑市和长葛市以陉山为界,子产墓的标识东北侧为新郑市所立,西南侧为许昌市所立,体现了两地人民对子产的热爱。

下山时,苗瑞光先生介绍说,由于陉山是附近高铁修建时的指定路基石,山体曾经因采石而受到改变。12年以来,因子产墓已经停止开采,如今,已经采取多种措施在绿化。紧邻陉山的观音镇郑镇长介绍,观音寺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节水库已经启动了相关工作,五年以后,这里将是一片水泊,那时的陉山将绿水相依,子产墓周围的环境也将更有内涵。

第三站:郑公车马坑

从陉山返回新郑市时已是午后1点半,就餐、笔会、吟诗,一番雅事之后,来到郑国车马坑。这是一座春秋时期的郑国贵族墓葬群,三重棺椁、青铜鼎簋、高车战马,无不彰显着墓主人的显赫的生前身后。印证着《庄子.天下》及《荀子.礼论》关于“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的记载,证明这是一座郑国国君墓。并且在这些车辆中发现了象牙龙饰车、青铜饰车、骨雕车、象牙饰车、楼车、漆绘花纹车等珍贵车辆,多属全国首次发现,完全与《周礼.春官.巾车》中所记载王之五路相对应,是目前发掘中所发现的最高级别、最为考究的郑国车辆。

站在黄沙厚土面前,你以倾听郑声、触摸郑风,感慨郑韩故地前后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史。(孔德秋/文)

后附笔会照片及社员诗词:

胡震环《陉山谒子产墓》诗:

杨花落尽麦初黄,夜雨陉山风微凉。

冢顶红石今犹在,千载不毁魂魄长。

孔德秋《满江红·新郑谒子产》

风烈天凉,陉山望,雾开云卷。

忆当年,大夫执政,郑人多难。

乡校不除听众谏,铸刑立法匡时乱。

社稷重,宽猛济并时,灾邪免。

声乐坏,宗法乱。强国迫,民心散。

唯以身许国,披沥肝胆

金水汤汤清正诉,陉山迤迤托心愿。

魂归处,红石伴山花,精神传。

余世轩《辛丑新夏东里学社新郑雅集有记五首》

溱有断流(其一)

时序推移去日遒,肯随群彦一追游。驻程溱洧扬尘矣,空剩红芍忆郑讴。

陉山登揽(其二)

首夏清和雨复晴,登临极眺郑韩城。振衣千仞罡风大,弔古分遣倦客情。

谒子产墓(其三)

仰止高贤千载下,丛花开处谒孤坟。古之遗爱今仍爱,德义流传代有闻。

侯和平师无酒不作字(其四)

壁间挥翰墨淋浪,意气倾时趁酒狂。莫笑自珍轻不售,要留陈迹竦昂昂。

车马坑(其五)

驾六驾驷亦飞埃。身后哀荣土骨堆。今古掂量无个事。愁端应换两眉开。

(文/孔德秋冯长海)

责任编辑:梁飞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