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中涛
钟繇小楷刻本
刻本问题
钟繇(-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汉末至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三国是字体由隶书向楷书转变的重要时期,钟繇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成为字体转型时期的重要代表书家。
钟繇传世的书法作品,以小楷为主,主要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和《雪寒帖》等。在这些法帖中,除了《宣示表》内容较长外,其他法帖内容都不长甚至很短。
钟繇小楷刻本
钟繇的这些法帖,没有任何墨迹本传世,都是刻帖,不少已经是翻刻了多次。由于钟繇小楷的名气太大,我们又不能不学(哪怕满足一下虚荣心也要学啊)。然而你一上来直接就临写钟繇这些法帖,多数人会觉得自信心受到打击:面对这些刻本,不知道如何下手,然后就怀疑自己的临帖能力。
因为钟繇的这些法帖都是刻本,所以对于初学者是很不友好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就怕认真二字。如果细究起来,钟繇法帖的刻本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钟繇小楷刻本
首先,三国是我国日常书写材料由简牍向纸张转变的时期。钟繇的这些传世法帖,究竟最初是写在纸张上还是简牍上面;是其中某个帖写在纸张上,另外一个帖是写在简牍上,等等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笔糊涂账。
其次,钟繇的这些刻本,究竟是原大原格式上石,还是有所放大或缩小,或者是改变了原行文格式,这些也都是一笔糊涂账。
钟繇小楷刻本
再次,很多细心的书友已经注意到,钟繇这些刻本字形,明显含有隋唐以后楷书的用笔元素。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北宋以来的刻工,在上石和镌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将这些字形进行了“加工”,说得难听点就是“破坏”。无论如何,这些“加工”行为,导致刻本拓片字样,与原帖已经相差较远,也就是失真的问题。如果是多次翻刻,上述毛病还会叠加,导致失真度更大。
这么多的问题叠加到一起,你去直接学习钟繇刻本,自信心不受到打击才怪呢。由此可见,直接学习钟繇刻本,大部分人收获的结果就是失去自信心。
钟繇小楷刻本
在遭受到这种打击后,很多人又变换了方式:我不去学钟繇刻本,而是去参考元、明等书家所临写的钟繇小楷墨迹,这样就觉得容易多了。
这样做确实会觉得容易多了。但时间一长,新的问题又出来的:你学习的这些小楷墨迹,其实也不是钟繇法帖,而是元、明书家的小楷手法而已。
三国吴简墨迹
三国吴简
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最大程度“无限接近”钟繇小楷的本来面目呢?答案是有的。感谢最新出土的各种魏晋书法墨迹资料,使我们能够对魏晋时代的日常书写有了更为整体的认识。
年,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出土了三国孙吴时期的简牍十万余枚,内容涉及吴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等等,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三国吴简墨迹
这批三国吴简的书写年代,主要以孙吴嘉禾年间(嘉禾元年为年)数量最多,此时距离钟繇去世也就仅仅三、四年而已。由此可见,三国吴简的楷书字形,与钟繇法帖中的字形应该是最为接近的。
三国吴简都是墨迹本,临写起来相对就容易多了。更为重要的是,墨迹本能够传达出用笔提按、使转、笔触和书写速度等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是任何刻本法帖所不能提供的。
三国吴简墨迹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走马楼三国吴简的相应字形单独抽取出来,与钟繇法帖中对应的相同字形放在一起比较,就能够发现,三国吴简的这些字形,基本上就可以视为钟繇小楷法帖相应字形的墨迹,而且能够传达出更为丰富的书写信息。
举例来说,如果你去临写了三国吴简,再去临写钟繇刻本《荐季直表》就会发现:《荐季直表》中的结字和用笔,都能够在三国吴简中找到对应的信息。
三国吴简墨迹
"九墨一刻"
也就是说,对于学习和临写钟繇小楷的解决方案,我们不妨将其设计成:首先去临写三国吴简的各种墨迹,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后,再去临写钟繇小楷刻本。通过这种迂回方式,很多以前你觉得难以解决的钟繇小楷临写问题,此时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临写了多少三国吴简墨迹后,就可以接着临写钟繇小楷刻本了?这个其实也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的天资、悟性、学书经历都不太一样。
三国吴简墨迹
如果非要给出一个具体方案,那不妨就遵循“九墨一刻”的原则。这个“九墨一刻”,是我杜撰出来的一个词汇,意思是你先去临写九个三国吴简墨迹本,再来临写一个钟繇小楷刻本。反正总的意思就是,要以墨迹本为主要基础。
打下了这个基础后,再去临写刻本,并将临写墨迹本的结字和用笔,移植到对于刻本的临写上面来。然后你就会发现,刻本的临写也相对容易多了。
三国吴简墨迹
本周作业:首先临写三国吴简,再临写钟繇小楷法帖《宣示表》
.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