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风堂即大兴学习之风之讲堂,我们秉承“大兴学习风、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共筑中国梦”的宗旨,大力倡导践行“仁德为本、知行合一、无我利他、向上向善”的理念;专门致力于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毛泽东思想及习近平系列重要思想;积极推广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管理思想而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管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
北京习风堂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InternationalLaborDay或者MayDay),又称国际劳动节、劳动节,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节日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年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年12月作出决定,5月1日为劳动节。
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劳动节
据《帝王世纪》记载,“三皇”之首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御驾亲耕”,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记述了周武王在二月二举行盛大仪式,率文武百官亲耕。这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龙抬头“二月二”。
中国古代的劳动节
据晋代文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领各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显示他对农耕的重视。
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周武王在二月初二不仅会举行规模盛大的仪式,更亲自带领满朝文武百官耕田劳作,以此拉开全国农耕的序幕。
自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是中国古代崇尚劳动的传统节日。此时大地解冻,天气转暖,皇帝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们在农具上绑上红绸布下地播种。
到了宋元时期,二月初二的含义进一步扩大,既是“耕事节”,又是“花朝节”、“踏青节”。但因为古人认为,二月初二甘霖将至,春耕劳作也要由此开始,所以不管节日内容如何变化,劳动的性质都一直得以延续。
发展到明清两代,皇家对二月初二的劳动意义更加重视。自雍正以后,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会亲自出圆明园,带领朝廷官员和皇后、宫女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清代有一幅叫做《皇帝耕田图》的名画,画中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后跟着几位大臣,有的铲土、有的撒种、有的牵牛,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题诗曰:
二月二,
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五谷丰登太平秋。
清政府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对辛苦了一辈子劳动者的节日待遇。由此可见,龙抬头的“二月二”其实就是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古代劳动节的诗词歌赋
劳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愉悦.....
诗歌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劳动的美好诗词歌句。
在《诗经》中,我们读到的不是对辛苦劳作的报怨,而是充满了生活趣味、轻松快乐的心情及对劳动的赞美;又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四个短句,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曲,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将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这首淳朴的民谣,唱出了劳动的自由和美好。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此诗意趣横生,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劳动给身体和心理上带来的欢愉和满足感。
这样表达劳动欢乐的诗歌,不仅在农事诗中出现,在表达爱情的诗中也会出现。比如《诗经》的《魏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就是通过诗歌表现了采桑女在桑园里快乐地采桑叶,以及劳动后带着愉快的心情与恋人结伴回家的欢快心情。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手段,劳动是快乐的,劳动是辛劳的。翻读古诗中的关于劳动的诗句,又一次感觉到了劳动者的勤奋、美丽和伟大。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分享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长按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