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长葛一省级贫困村咋成了省级示范村
TUhjnbcbe - 2025/2/17 18:47:00
白癜风早期治疗几率 https://m.39.net/disease/a_w1ppwpk.html

投资万元用于提升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美化绿化道路,全村道路硬化达到%;

投资万元建成村集体经济大楼并出租给发制品公司,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多万元;

组建舞狮队、同乐剧社、军乐团等数个民间乐团,连续6年举办春晚,吸引周边十里八村的群众前来观看;

从“上访名村”到“十年无信访村”,从省级贫困村到省级卫生村,如今提起石固镇花杨村,各种“示范村”的“头衔”它都有……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村里当时情况并不好,回来担任村主任心里也忐忑,怕自己干不好,落村里人埋怨。”

花杨村位于石固镇东南角,是长葛和许昌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全村0多人。

年以前,如今的花杨村党支部书记黄宝现还没意识到花杨村的命运与自己联系如此紧密。

花杨村位于石固镇东南角,是长葛和许昌交界处的一个村庄。

“年之前我几乎常年在郑州做生意,家人也都在郑州,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村一趟。那时候对于村里的情况,说真的,我还真不太了解。”黄宝现说,“其实之前村‘两委’换届的时候,村里有不少人想让我进‘两委’班子,但考虑到家里有生意需要打理,就拒绝了。”

翠绿的灌木、黄色的墙幕和红色“乡村振兴”标语融为一体。

为了说服黄宝现,村里也有人去郑州找了他几次,直到年,耐不住村里人的劝说,加上自己确实想为村里做点实事,黄宝现作了让妻子有些“生气”的决定——回花杨村当村主任。

“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黄宝现来说,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在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面。

花杨村干净整洁的大街。

“村里当时的情况并不好,回来担任村主任心里也忐忑,怕自己干不好,落村里人埋怨。”黄宝现在外打拼那么久,想要作出决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老婆并不支持我的决定,我能理解她的顾虑,但我既然答应了,就绝不能食言!”

经过换届选举,年年底,黄宝现成了花杨村村主任。看着村里破损的主街道、泥泞的排前路,黄宝现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身上担子的重量。

就在自己参加村里第一次村干部会议时,黄宝现当场决定由他个人出资为村里装路灯。

入村的道路两旁开满了粉红的小花,成团成簇,与道路两旁的红色宣传牌相辅相成。

“你说是脑袋一热说出来的话,好像也不是那回事儿。就是觉得大家把你选出来,就是对你的信任,咱不能辜负大家伙儿的这份心,就先做出个事儿来表表态。”黄宝现坦言,“路灯安装总共花费2万多元,在当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还好家人比较支持。”

村口处的小游园内蜿蜒的步道成为了人们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园内还摆放了石凳供人们临时休息。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路不行,出门一脚泥,那就哪儿都去不了。”

第一把火烧完了,村里人对这个“新村主任”在心里也“加分”不少,这让黄宝现既欢喜又忧愁。

“俺村以前是信访名村,村里本身就没啥收入,更别提说装个路灯了。”黄宝现叹口气,继续道,“大家伙儿对我越信任,期望就越高,这也就意味着我要担起更多的责任。”

如今花杨村还在两条主街道上摆放了可移动式的花坛,坛内姹紫嫣红的花朵甚是好看。

为了不辜负村民们的信任,黄宝现决定把花杨村彻底改变一番,而这个改变就是从花杨村的道路开始。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路不行,出门一脚泥,那就哪儿都去不了!”花杨村当时没有一条完整的硬化道路,这是黄宝现最头疼的地方,“老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我们花杨村要想打破原有的无企业状态,就要从修路开始。”

花杨村决定先修两条主大街的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可是修路的资金如何解决?黄宝现这回犯了难。

如今的花杨村两季有花,四季常绿,环境美得让人直夸。

“这次先修主大街,除了正常的路面硬化之外,还需要修建排水沟,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黄宝现说,“要全村人筹钱不太现实。让临街的住户拿钱,又分摊得太多。想要把路修好,就要把资金解决到位。”

入村处的主干道干净整洁,这也是黄宝现就任后所修的第一条道路。

在郑州和花杨村来回跑了十几趟之后,黄宝现终于从省里协调了一笔资金,花杨村的路可以开修了。

花杨村修建了沿街花坛,采用不同的造型,让人眼前一亮。

年,花杨村修建道路约3公里;年,花杨村投资20多万元,修建排水沟,栽种绿化树木近0棵……随后的几年里,花杨村大大小小的排前路全部被硬化一遍,年,花杨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投资总额达万元。

花杨村入村处新修建的牌坊。

发展集体经济

“用争取到的资金建一幢属于花杨村的集体大楼,既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还能发展集体经济租赁业务。”

村里的基础设施跟上了,可是摆在黄宝现和其他村干部面前的“大难题”还没解决,那就是如何发展花杨村集体经济。

没有集体经济不仅愁坏了花杨村的村干部们,更让原本就不富裕的花杨村在年“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早些年,每年除了收庄稼那几天,村里几乎成了空村。大部分乡亲都出去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和孩童,别说是企业,村里连个‘作坊’都没有。”提起那几年村里的情况,黄宝现就忍不住叹气,“‘省级贫困村’实在是不怎么好听,如果不把这个‘帽子’摘掉,十里八村的都会笑话咱花杨人。”

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盘活村里的土地资源!这一想法在花杨村“两委”班子会议上一致通过,接下来就是行动。

对外出租的商务楼成为镇电商扶贫中心和扶贫基地。

“村北头原本就有一处建设用地,因为临着通往镇中心的大街,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黄宝现说,“因为这里常年闲置,反倒成了资源浪费,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它利用起来,那段时间我们村干部坐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事。”

一边想办法,一边筹资金,花杨村“两委”干部这一盘活土地资源的想法并不是纸上谈兵。年,花杨村争取到了万元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可是这笔钱该咋用?

租赁花杨村集体经济大楼的发制品公司在这里建起了扶贫车间,给花杨村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邻村是乔庄,那是咱长葛生产假发的基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周边很多档发厂都存在办公楼紧缺的情况,那我们为何不建一个商务楼呢?”没有优势那就创造优势,黄宝现和其他村干部们利用村里多余的可建筑用地,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村集体经济大楼,“用争取到的资金建一幢属于花杨村的集体大楼,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资金效益,还能发展集体经济租赁业务,一举两得。”

扶贫车间内工人正在制作假发。

年,花杨村的集体经济大楼建成,通过出租给周边发制品公司,花杨村集体经济每年实现了12万元净收益。目前,该商务楼入住的发制品公司通过发展电商业务,已产生了产业规模效应,年营业额超亿元,而花杨村的很多群众也可以直接到这里上班,解决了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这让花杨村离摆脱“省级贫困村”又近了一步。

对基本农田进行整治,引进集团进行规模化种植,年增收80多万元

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着落,可黄宝现心里始终有一块石头没落地——村里多亩耕地正在面临荒废。

“想想以前,不都是靠着一亩三分地来养活一家人,如今种地倒成了大家眼中不挣钱的营生。”想起这些,黄宝现忍不住叹气,“从翻地到播种、撒肥、浇水、收割,整个麦季下来,收成还顾不住本钱,谁还愿意种?!”

眼瞅着村里的亩耕地成了半荒地,黄宝现着急了,“耕地是咱老百姓的根,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收成还没投入多,那就先把这个问题解决。”

理清思路,花杨村“两委”便有了行动方向。

农业公司在花杨村流转土地上种植的大豆。

年,花杨村争取到了万元的水利项目资金,村“两委”一致同意先用来整治全村的基本农田。打井、排管……耕地灌溉系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耕地的质量等级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改变了耕地“入不敷出”的现状。

“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这也就导致了无法像其他村庄一样让土地集体流转起来。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当时的情况确实没公司愿意租。”摆脱贫困村“帽子”之前,黄宝现和其他村干部并不是没有想过把耕地承包出去,可这顶“贫困帽子”一日不摘,这件事情就不好办。“如今耕地系统完善,村里集体经济也赶上来了,我们就开始尝试推进这件事。”黄宝现说。

农业公司在花杨村流转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成熟景象。

有了一定的基础,集体土地流转的事情变得顺利起来。从年开始,花杨村引进专业公司进行规模化种植,耕地流转出去,村民们的土地流转收入比起自己耕种,一下子就增加了80万元。为了就近实现种植,该公司还在村里招聘了一些村民从事农业生产,实现了再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产,荒地再利用,花杨村又有几笔集体资金“到账”

花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逐渐步入正轨,可黄宝现并没有闲下来。找资源、拉赞助,近两年,花杨村先后举办了电焊工培训班、家政服务培训、电商培训和烹饪班等,10名贫困人口、名一般村民拿到了技术证书。

“我们村距离市区近,对村民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可以就近打工,让大伙儿多一个增收、致富的渠道。”黄保现笑着说,“现在是一个靠技能‘吃饭’的社会,掌握一技之长总比下苦力强。俺村黄金晓就是通过培训开始自己创业。”

原来废弃的学校如今成为了黄金晓公司的仓库。

年年底,黄金晓还和花杨村签订了租赁合同,利用花杨村废弃学校改造成仓库,在本村“驻扎”第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多万元,花杨村又有了一笔集体资产“到账”。

年5月,花杨村把暖泉河两岸的荒地作为石固镇麦椒套的“试验田”,第一年种植辣椒就获得了成功。

“没想到第一年尝试种辣椒效果就这么喜人,去年采摘下来的辣椒净收益达到了3万元。”尝到了种辣椒的“甜头”,可把黄宝现高兴坏了。

花杨村麦椒套试点成功收获辣椒。

“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我们又种植了30亩辣椒。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麦椒套’这个模式推行下去,保障这项集体收入的稳定。”黄宝现说,“我们还准备接手村内一家腐竹制品厂,以入股的形式,让花杨村再多一笔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也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一些工作岗位,让所有的村民都能有所依、有所盼。”

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今年花杨村利用“麦椒套”模式又种植了30亩的辣椒。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现在的花杨,环境好,又有娱乐场所,还有这么好的书记,真是大家的福气啊!

居住环境变得更好了,村里又有了集体经济收入,黄宝现在成为正式党员之后也被石固镇任命为花杨村党支部书记。不少花杨人都说,住在现在的花杨村,比住在城里还幸福。

大家口中的“幸福”不仅仅来源于居住条件的改善,还有花杨村独有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我看来,幸福的定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满足。”郑州的生活经历让黄宝现对村民精神文化的诉求格外重视,“我们村如今天天有节目,党支部也成了融合党务、政务、商务、健身、文化为一体的一个平台。”

花杨村自发组织的腰鼓队,队员平均年纪70岁。

年,花杨村成立了盘鼓队。年,花杨村一批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梨园同乐剧社。随后,花杨村又陆续加入了军乐队、广场舞、铜器……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到现在百余人,花杨村的文娱演出团队已初具规模。

“我们的文娱活动基本上都是由退休教师、党员带头,群众自发参与,村里提供场地、音响设备、道具等。”黄宝现自豪地说,“体裁均来源于日常生活,非常广泛:有红色戏曲《红灯记》、《沙家浜》,有根据村事改编的小品,还有红歌、豫剧、快板等。”

据了解,花杨村党员共57名,参与演出的党员就有20人左右。每次比赛或演出,村里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花杨村平时固定在每天晚上演出,到了春节,就更热闹了。从初一到初六,都有不同的节目,白天体育比赛,晚上节目表演。春节晚会和元宵晚会更是规模宏大,几乎全村出动,整个大队院都挤满了人,外乡的、外县的人也都慕名而来。

盘鼓队、同乐剧社、军乐队、广场舞、铜器等等,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到现在百余人,花杨村的文娱演出团队已经初具规模。

“我们村里春晚已经连续举办6年了,每年的节目都是村里文娱团队自创自演。村里的红白事从来不大操大办,也不请外面的演出团队,自己的剧社就能演,而且无偿。”黄宝现笑着说,“这些团体不仅在我们村里表演,还多次到养老院、中小学和外村进行演出……许多节目还能起到宣传和教育群众的作用,一举两得。”

年年底,花杨村建设了一个标准化文化大舞台,从此,村民的娱乐活动有了固定的去处,篮球赛、乒乓球赛、象棋、拔河等项目也在村里盛行开来。花杨村也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省级清洁家园行动(村)镇”、长葛市美丽乡村第一名、长葛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花杨村文娱活动广场。

“村里这么多活动,男女老少都能参与,既热闹,又能教育大家,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过来观看!以前村里没有演出队伍,我们还得大老远跑到外村去看,现在真是太方便了!”说起村里如今的变化,花杨村村民潘根生满脸笑意,“现在的花杨,环境好,又有娱乐场所,还有这么好的书记,真是大家的福气啊!”

内容来自今日长葛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葛一省级贫困村咋成了省级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