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师生家长,预防学生欺凌,我们一起行
TUhjnbcbe - 2024/2/21 8:49:00

 □河南法制报记者张杰实习生张葛阳

核心提示


  秋季学期马上结束,学生们期盼的寒假即将到来。寒假期间,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最
  针对“学生欺凌”事件的特点、发生原因以及预防等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学生、家长、老师、律师、法官等人士,共同探讨,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加强对“学生欺凌”问题的
  “学生欺凌”具有力量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两大特点


  给未成年人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社会共识,然而偶尔发生的“学生欺凌”事件总会不断破坏这份美好与安宁,它在阴暗的角落中无声无息地侵蚀着受害者的心灵,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安全。河南律范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冰表示,“学生欺凌”的发生不止在校园和校园周边,即便是假期期间,只要学生们之间产生沟通和联系,就有发生的可能。它一般是个体或群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实施的、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的伤害行为。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言语侮辱、身体伤害或是心理排挤,它们都给受害者带来深深的痛苦,其表现形式很多且十分隐蔽,有相当一部分欺凌事件存在长期和持续性的伤害行为。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多起“学生欺凌”事件的研究分析,鄢陵县法院刑事庭员额法官刘亚欣认为:“‘学生欺凌’具有力量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两大特点。”其中,力量不均衡性指欺凌者往往在人数、身体、年龄等方面具有优势地位,导致被欺凌者在受到欺凌时不能有效保护自己。通常表现为以众欺寡、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等情形;重复发生性指被欺凌者长时间内重复性地遭受相对较为固定的欺凌者的伤害。

原因


  对“暴力美学”的偏见审美是“学生欺凌”的原因之一


  “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较低,受部分电影、游戏宣扬的‘暴力美学’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并非以获取财物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想从中体会做‘大佬’的乐趣……”作为律师的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委员赵碧波认为,发生“学生欺凌”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到位”“家长的语言暴力或行为暴力管教方式”“青少年法治观念淡薄”等方面。他表示,通过查看近年来“学生欺凌”方面的相关调研报告不难发现,“学生欺凌”的直接原因多为琐事,比如听说被说了坏话、为朋友出气、嫉妒他人炫耀财物等,甚至一言不合、一个眼神不对便恶言相向继而大打出手,“当然还有一类案件是由于互相攀比,追逐消费引起的”。


  南乐县法院员额法官吴红耀就曾遇到过类似案事件。经过观察,他也认为,“学生欺凌”案件中,大多因发生口角、小事摩擦等琐事引起,施暴者大多都不以为意,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
  视行为严重程度,可能会涉及民事侵权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学生欺凌”一词,社会各界不仅给予高度
  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刘志刚说:“‘学生欺凌’并非是孩子间的玩闹,而是一种错误且性质恶劣的行为,其后果严重,必须及时制止并加强预防。”“学生欺凌”行为不仅会对受欺凌对象造成心理阴影,影响学生社交等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可能导致学生对校园环境产生畏惧,进而引发厌学等情绪,甚至在未来可能导致学生报复社会等不良后果。


  那么这种带有强烈暴力色彩的欺凌行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呢?


  “视其行为的严重程度,可能会承担民事侵权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已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6周岁。”律师李冰解释说,实施欺凌的行为人为未成年人,或因未达刑事责任年龄,对于一些较轻微的刑事案件不负刑事责任,但并不代表其行为不会受到法律惩罚。对于因欺凌而产生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行为人及其监护人仍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对于严重的“学生欺凌”,如造成被欺凌一方重伤、死亡等情形的,应当追究欺凌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预防


  多方参与,从思想根源上减少校园暴力与欺凌


  “不做欺凌者,但也绝对不会做受害者。如果我遇到欺凌行为,一定会选择告知父母、老师,情节严重的会考虑报警。一味忍让只会让对方变本加厉地欺负我。”洛阳师范学院学生郑鑫鑫说。


  长葛市实验中学学生张昕阳说:“如果我遇到校园欺凌,在危险的情况下,我首先会保持冷静,尝试与对方沟通,避免发生肢体冲突,并采取一些自我保护措施。待到脱离危险,我会向家长、老师以及校园心理咨询师等寻求帮助。”


  大多数被采访学生都表示,一旦遇到“学生欺凌”事件,一定会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求助。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建立完善的反欺凌机制并做好预防工作比事后妥善处理更重要。


  针对如何做好“学生欺凌”预防工作,赵碧波在自己的提案《关于加强防范校园欺凌问题》中详细列出了9个方案,包括“中小学开展系列宣传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联防监管机制”“健全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协调机制”“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加强学校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学校突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他认为,《河南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还需要更具体的落实和细化,更希望社会各界力量都能参与到青少年价值观引领教育中来,从思想根源上减少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发生。


  “‘学生欺凌’案件的核心不是惩戒与赔偿,而是预防与治愈。”刘亚欣说,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往往都因为缺少关爱与教育从而性情暴躁或懦弱怕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师生家长,预防学生欺凌,我们一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