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一首挚爱的民歌,没想到情感如流水哗啦啦,触及长长的中国民歌史。依然不改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探索心与天真心,便像学术研究那般去探寻。但接触越多,知识呈现越无穷,浩瀚的民歌根本说不完,也无法说完。我知道,这算一不小心进入到国学门中探秘了,因为民国大师们把歌谣并入国学门中。“这语言、风土、艺术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刘半农为民歌作序之说尤在耳畔。是呀,民歌蕴含了文学、语言、声律、民俗和社会生活等广泛深刻的内容。很可惜的是,保留至今的古代诗词歌赋,往往只保留了其文辞曲牌,而大部分乐谱皆无传世。古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乐之不存,仅留其词而构成文学史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到中国文学史中去追溯民歌的踪影。
为了了解中国民歌发展的脉络,先要清晰地知道中国历代王朝顺位: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
《诗经》之外,见于先秦诸子百家记述的早期民歌,多为断章残句,数量也极有限。由于时代久远以及极其复杂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中国早期民歌并不多,至于汉魏以降文人所声称的上古民歌,则大都真伪难辨。这里从欣赏的角度,展示其中一些称之为中国早期民歌的作品(由于大多数上古、先秦音乐曲调均已失传,本文中部分所配音乐并非对应特指)。
上古歌谣 《吴越春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弹歌》被认为是一首现存最古的中国歌谣。文字简洁,押韵自然,内容生动有气势,活现了一幅古代狩猎图,反映了原始生活风貌。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中提到弹弓的起源,引用了这首《弹歌》去说远古之风俗。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对此歌云“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黄世”即黄帝之世,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是公元前年之前的风云人物。
??《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白兽率舞。
大部分原始歌谣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先民们崇拜着自己部族的图腾物,或虎,或熊,或尚不知名的野兽,所以披着“百兽”毛皮击打石头,群起而舞。年,考古界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饰彩陶盆,在陶盆内壁上有三组挽手踏歌的人物形象,它显示的是六千年前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歌舞活动。
《礼记·郊特牲·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歌谣。《蜡辞》唱道“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带明显咒语性质与浓厚的巫术色彩。相传所载的是伊耆氏时的歌谣,伊耆氏就是神农氏,那个尝百草的神农。天下谁人不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于是风沙不谑,水土稳固,蝗灾不来,农田丰收是殷切的期望。这样淳朴的祝辞唱到心坎里,异常亲切。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传说中与神农氏同时的还有一个在舞蹈方面多有创造的部落,叫“葛天氏”。这首民歌有舞蹈有民俗有传说,真实地记录了原始社会先民的风貌。三人挥牛尾投足而歌,用八阙歌谣赞咏民众、祖先、草木、五谷等自然之物,唱出顺应天意遵从规律而建帝功,发展生产。虽八阕的唱辞已亡,但从曲名看无疑是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生产劳动有关,反映原始农耕社会的文明,可见上古歌谣多具综合性艺术形式。
《论衡·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所载尧时的一首民歌。上古时代人们赞颂劳动,过着顺应天时的生活。一百年后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解析了“击壤歌”:“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击壤歌》也认为是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康衢谣》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据战国早期列子及其弟子等著的《列子》所载,尧主政五十年,乃微服私访于康衢,听到儿童唱此歌,大意是“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机、不取巧,顺乎自然法则。”尧得到如此盛赞,又见百姓怡然自足,甚欣喜,于是“召舜,禅以天下”。两首主题截然不同的尧时民谣《康衢歌》、《击壤歌》,也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早的诗篇。
《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据载,约在“唐虞之世”就产生“楚歌”的雏形了,《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这个南风就是楚歌。《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作,歌中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感情,表达了心怀天下的思想。但其明显体现了典型的楚辞风格,让我们认为如此抒情优美的章句应该是民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加工和润色。
??《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祥云灿烂啊,弥漫在天空。日月光华啊,日复一日照耀在大地上。功成身退的君主舜禅位于治水有功的大禹,舜帝与天下相和而歌卿云。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即传说中从黄帝到尧、舜、禹的时期。传说中关于尧、舜、禹的“禅让制”,在后世传为美谈。这是在部落联盟内推举首领的一种选举制度。对照这些先贤,天天上演拼个你死我活争夺政权的后世会无地自容吗?此歌可以看做是上古先民崇尚美好的歌谣,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如今复旦大学的名称亦来源于此民歌。
先秦民歌 《吴越春秋·涂山歌》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
《涂山歌》相传是夏代民歌,讲的是九尾白狐涂山氏与大禹之间的婚事,他们是天作之合。传说大禹只告了四天“婚假”,即“复往治水”。上古时期以及先秦时期,狐是尊崇的瑞兽,有多子多福,子孙兴旺的寓意。在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金乌并刻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春秋战国时期编纂的《山海经》几处也提及九尾狐:《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九尾白狐这种神话传说中的灵异动物,在如今的影视与歌曲作品中也多有出现,一般描写白狐一旦动情则定是不顾一切,其排山倒海般浓烈得让人窒息的绵绵痴情,且用情专一长久,留下许多美丽凄婉的故事。这也可见原始歌谣的特点之一,有神话传说于其中。
《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即汝皆亡。
相传是夏朝百姓诅咒暴君夏桀的歌谣。夏桀以天上的太阳自居,认为自己惠泽天下而万物景仰。面对他的暴政,歌谣唱出有与其同归于尽的决心。“汤誓”亦被商汤列为灭夏桀之檄文,两方于鸣条进行大决战,史称“鸣条之战”,最终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世称为“殷”或“殷商”。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河南安阳出土的一片殷墟甲骨文,就有这样成熟的祈雨民歌记载了。形式上,这首《癸卯卜》与汉乐府《江南可采莲》异曲同工,有研究者视之为中国五言诗的滥觞之作,也是不无道理的。早期的五言诗,有明显从民歌之中脱胎而出的痕迹。求雨祭祀活动,在商朝是极为重要的仪式。商汤灭夏获得成功之后,遇到了连续七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于是,成汤救旱“乘素车白马”,穿着布衣,用白茅缠身,到“桑林”之地祈雨。结果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甲骨文卜卦记载中最多的也是用于求雨,《殷墟文字甲编》第条记载:“庚寅卜,辛卯隶舞,雨?……”可见,祈雨仪式也伴有舞蹈场景。
《周易》形成于殷周之际,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流传至今,是非常神秘难解的“天书”。《周易》当中有很多原始歌谣,有些原始歌谣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我们现在来看看几个古老的卦象。
??《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这是描写上古掠夺婚的民歌,见于《周易》的爻辞之中。一个成年男子打扮得英俊帅气,骑着高头大马,前往女方家中,将看中的漂亮女人抢回来结婚。大伙儿都惊动了,出来看时,才知道是来抢婚的。不过这属于假劫真婚,所以爻辞挑明——“匪(非)寇,婚媾”。
??《周易.屯.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掠夺婚虽然是演戏佯装,但狼性十足,女方还是做足功夫配合,真的伤心地哭泣起来。
《周易.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男子文饰得浑身洁白,骑着白马,轻捷如羽翰(山鸡),不是作强盗,而是来娶亲的。《象辞》说:六四阴爻居阴位,所处恰当。既知不是来抢劫,而是来娶亲,疑虑冰释尽管向前,将终无灾祸。
《周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
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卦象的解释非常多,“鬼方”有说是北方国,有说是匈奴……总之是外族。卦辞大意为,先是以为遇到了寇贼,张弓搭箭要射,后却放下弓箭,原来不是匪寇,而是来婚媾的,若前往若遇雨就会吉祥。也隐藏着强势的一方与弱势的一方遇合,由极端的对立变为和合,难不是上上卦?以上几卦内容相似,可能源于同一首民歌衍变而来,都涉及抢夺婚,只是略有细节加以区别。
《周易.咸卦.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突如其来的“焚、死、弃”,寥寥数字即把原始时期的战事写得形象逼真,惨烈状没有因为字数少而失色。还没有步入文明时代的时候,原始部落、部落联盟、氏族之间为了土地、生存的条件经常进行血腥冲突。
??《周易.中孚卦.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爻辞大意:与对手势均力敌,若对决则胜负各半,或者击鼓进攻,或者因疲惫而鸣金败退,或者鸣金败退痛哭流涕,或者战胜高奏凯歌。
《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兮芦之漪。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事寝急兮当奈何?
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先秦歌谣中,楚歌是其中一份亮丽的文化遗产。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所录《渔父歌》有三节,有故事有情节有音节,堪称优美。春秋末期伍子胥(公元前年—前年)是为报血亲之仇掀起春秋霸业战火的人物。在父兄被楚国所谗害后,他如惊弓之鸟投奔吴国而去。当逃亡至吴楚边界,遇到一位楚国渔父。渔父惊觉有旁人窥探,便以楚歌与伍子胥另约登船地点:“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兮芦之漪。”伍子胥意会躲进芦苇荡。船到江边,渔父歌以呼唤:“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当奈何?”过江之后,渔父去为伍子胥寻食物,伍子胥心有疑虑再躲藏,渔父复以歌声代呼唤:“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这位不知名的“渔丈人”,在帮助伍子胥逃脱危难后,竟以“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的方式以示绝不泄密。渔父的思想让我们今天的人们惊讶到无以复加,仗义之人品行卓著无出其右,他的歌声也像他舍生取义的行为一样为后世所传诵。
??《论语.微子.接舆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楚国著名的隐士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公元前年―前年)的车旁经过,他唱的“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成为后世的哲理名言,其中的意思也包含在孔子在《论语·八佾》里所说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精神。狂人这段的意思大概是“凤啊!凤啊!为何你的德行如此衰败!以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的人物都很危险!”
《孟子.离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荆州是楚国郢都的所在地,是楚文化的中心,“郢人善歌”闻名于世。民歌在楚地早就盛行,仅《诗经》中记载的就有《汉广》《江有》等。其他文献记载中保留的楚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都是楚地民间较早的民间文学。“沧浪之水”非常有名,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中记载。后来屈原的《楚辞.渔父》也引用了这首楚歌。沧浪情怀赋予了仕途不济、生活多艰之下的自然洒脱,比如宋代蔡确的“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清代民间恩爱夫妻芸娘与沈三白,居沧浪亭爱莲居,两人常听沧浪之水,倚窗读书论古。
《说苑.善说篇.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一首优美的民歌,乃西汉刘向《说苑·善说》所记载,说的是楚王胞弟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枻(划船)越人拥楫而歌的故事。操舵之人用歌声“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表达了对鄂君子皙的爱慕之情。《越人歌》是楚民歌向“楚辞体”发展的标志。
民歌中有民族最深切的灵魂,上古歌谣与先秦民歌中的一部分先说到这里,后面再分别介绍先秦民歌中《诗经》十五国的国风与《楚辞》中的楚歌。
莫敏妮安卓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