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观经消文直讲ldquo旃陀罗
TUhjnbcbe - 2020/12/8 17:09:00
白癜风忌口 http://pf.39.net/bdfyy/bdfhl/190329/7007742.html

经文原文:复有百千无央数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婆罗门、剎帝力、薜舍、戌达罗,及诸国界长者居士,一切人民。是诸大众,发清净信起殷重心,宿种善根,生值佛法,为求出世起难遭想,来诣佛所一心合掌,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佛教主要有四众弟子,即比丘(出家男,受比丘戒者),比丘尼(女,出家受比丘尼戒者),优婆塞(在家男,除三皈依外,受一戒乃至五戒者,受一个戒或者两个戒,叫少分优婆塞,受三个或者四个叫多分优婆塞,受五戒称为满分优婆塞。今之为居士传戒,似乎已经没人告诉可以分受。下同),优婆夷(在家女,三皈依后,受一戒乃至五戒)。加上沙弥(男,出家,受沙弥十戒者)、沙弥尼(女,出家,受沙弥尼十戒),加上式叉摩那尼(女,出家,成为沙弥尼前,持六法两年,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过午不食),合称七众弟子。

婆罗门,天竺最尊贵的族群,认为是从梵天的口中所生,是宗教特权阶级,掌管天竺本土的宗教祭祀。依次往下,是刹帝力,意译为王种,包括王族、贵族、士族阶级。三是薜舍,常翻译为吠舍、毗舍,小工商业者,商贾,贩卖。四是戌达罗,也翻译为首陀罗,农民,或者奴隶阶层。以上四种族群,合称四姓。天竺之四个等级。另有一类,男名旃陀罗,女名旃陀利,不入等级,等级也没有,不入流,贱民,意译为不可碰触者,古时,多是从事屠宰等工作者,因此多食肉。

在今天的印度,法律上虽然说人民平等,但是四姓等级和贱民的区别、歧视,仍然存在。这些不可碰触者,目前占印度人口大约25%,从事着最脏最累,报酬最低的工作。

我们可能不大知道,印度越是高贵的族群,像是婆罗门刹帝力等,越是不吃肉类的,吃肉会被看不起,认为是低贱的人,没信仰的人,不净的人,这在宝莱坞的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都有反映。在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船上缺少素食了,佛教徒自己通融了自己,在吃肉罐头,印度教徒看到了,在一边嘲笑佛教徒。这都是这种文化的反映。而佛教一开始就宣说,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外出化斋也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佛最初在声闻乘佛法中,要求出家人外出乞食,有两处不可以去,一个是王宫或者我们的语言说,官府,这样的地方不要去化斋,另一个就是旃陀罗人家不要去,所以,早起佛教徒,最然不禁止食肉,但是也是很少吃肉的。不要到官府人家以及旃陀罗人家去乞食,这是佛教刚开始,出于社会现实的安全考虑,所做的规定,不要惹麻烦啦。

但是在大乘经典,像《楞严经》里,就提到了可以到旃陀罗处乞食。这是佛法渐渐弘扬开来,慢慢地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也不是令天竺的各阶层强烈讨厌的一个教派之后的事情。是的,佛教最初,在天竺,是大部分人所不太喜欢的。因为一切众生怎么能平等呢?这是挑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成见的,这是赤裸裸地挑战社会啊。之所以佛教能够慢慢站稳脚跟,这还是和佛陀出身高贵,以及最初的弟子,都是来自王族有关。有一些认为《楞严经》是伪经的人,也拿这一点做文章,说戒律中规定了,不可以去旃陀罗处乞食的,楞严经里却写了到旃陀罗处,这不是瞎编的吗?这就是偏见了。佛法的传播分几个阶段,最初佛说阿含类法,渐次说大集方广等法,最后完全过渡到大乘,说般若涅盘等大乘法。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能成佛,在佛法的传播过程中,是有一个渐次的过程的,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度,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度。在阿含类的法中,也就是声闻法,一般说的小乘法里,佛是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成佛,所有人都可以成阿罗汉,但是不能成佛。到了因缘成熟,佛即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才是究竟的。即使是如此,也并非为社会大众全部接受,在妙法莲华经里提到,佛的弟子中,有非常多的罗汉,听佛说这种“惊世骇俗”之语,完全无法接受,不听了,退席而去。所以,现在南传佛教,本质上还是认为“大乘非佛说”,这种说法在佛陀时代,就是存在的。法华会上,那些退场的罗汉,就认为瞿昙沙门(佛),今日所说,真是奇了怪了,感情上接受不了,撤退。佛陀时代就有这样的事情了。所以,今天,南传佛教不断向汉地传播,我们常常听到、看见有人在驳斥“大乘非佛说”,其实这样的说法,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最初佛教的出家人,是过着乞食(化斋)的生活,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不可以挑三拣四。所以,吃不吃肉,不是判断是不是佛教徒的标准。到了大乘菩萨道,佛说,你要是做菩萨,那么就不要吃肉,吃肉是有过失的,这是对菩萨的要求,不是对所有佛教徒的要求。佛教刚开始传来汉地,也是不太在意这件事情的,吃与不吃,随你自己。随着大乘经典,在汉地的弘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吃肉,而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票友啊,他说,那不吃肉比吃肉有好处,佛经里很多地方说到不要吃肉,那你们都不许吃了。王命,以行政手段下达命令。从此中国佛教开始了素食的序幕。

所以说,对于一个在家的佛教徒,吃不吃肉,完全是个人性的选择。而在汉传佛教里,已经形成传统,并且汉传佛教的出家人,形成了受《梵网经》菩萨戒的传统,梵网经菩萨戒,就明确要求不准吃肉。我所知道的梵网经的菩萨戒仪轨,是鸠摩罗什大师根据佛经所编写,之后不久昙无谶第一次传菩萨戒,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上页。到了梁武帝时代,因为梁武帝的喜爱,梵网菩萨戒得到了大规模的弘扬,从那以后慢慢才形成了汉传出家受菩萨戒的传统。那汉传的出家人,受了这个戒,你就得守护了。并且,汉传佛教中,比丘的戒律和菩萨戒,是捆绑着一切受的,不单独传授比丘戒了,这并非是佛法本身的要求,但是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传统,你既然要来出家,要来受戒,那么就等于是许诺了要遵守的誓言,那就没理由不守了。

而藏传佛教,虽然也属于大乘,但是他们比丘戒是单独受的。并且即使受了菩萨戒,他们的菩萨戒是《瑜伽菩萨戒》,是来自我们一般说的,无着世亲的瑜伽行派,这一派的菩萨戒里,就没有要求不准吃肉。加之从前藏地的自然环境的恶劣,就形成了,对吃不吃肉不很计较的这种传统。近现以来,藏传佛教大规模东传,与汉地人对佛教出家人不食肉的传统认识,产生思想冲撞,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困扰和诟病;以及交通和科技等的发展,藏地的很多地区都可以克服自然环境带来的不便,食物相对充足,所以也开示提倡吃素。象色达五明佛学院的索达吉堪布,为此特别写过《密宗断肉论》提倡素食;象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听列多杰,更是直接以宗派领袖的身份,要求自己管领的噶玛噶举派寺院,都不可以吃肉;又如夏坝仁波切管领的沈阳和大庆的两座寺院,这个我是去住过的,也是不吃肉的。善哉。

过去十几年,这个吃肉不吃肉的问题,一度成为诤论,小乘怎么说,大乘怎么说,密乘怎么说,高僧大德又怎么说,引经据典,各执一词,吵成一锅粥。我也针对性地写了几个短文,问答等。其实要我说,这都是吃饱了撑的。你有这功夫多管管自己的修行好不好。佛该说的也都说了,要善观佛语,别人吃不吃肉,你管呢。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同阶段的佛法,有不同说法,有什么可吵呢?吃肉也不代表道德可耻,不吃肉也不代表就占领了道德高地,说到底,本质上,这是个心性的问题,你的心性在什么阶段,你就会相应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就行了呗。修行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吗?你的心性还在小乘阶段,慈悲心还没到位,你就还想吃,你的心性上,慈悲心菩提心已经很广大了,你自然而然就不想吃了,吵什么呢?争论这个没意义。

以上这几段经文,是阿难如是我闻,客观陈述与会的都有什么人。另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佛教在大乘阶段,已经在天竺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上到婆罗门,下到首陀罗,国王王妃,乃至最底层人民,都对佛法有了广泛的认可。佛教要走全民路线,不能走精英路线。天竺的佛教发展到后来,就是偏重到了精英路线,以至于在中亚的穆斯林政权,攻占印度半岛的时候,那烂陀等佛教大学,大寺院一旦被毁灭,佛法就随之很快在天竺绝迹了。而作为与印度人的生活、乃至婚丧嫁取等等平常生活事物息息相关的印度教,一直存活下来。所以,这段经文,也侧面包含了一个道理,在天竺,从上到下的阶层,佛法都有传播,没有偏重。(慧庵,讲于马鸣禅林)

马鸣禅林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经消文直讲ldquo旃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