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圻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年出版了《江山万里楼诗钞》13卷,此后依然有作品发表于报刊,生前曾整理、誊清,但是稿本后来亡佚了。今人作了艰辛的辑佚,尚难复旧观。上海图书馆藏《江山万里楼诗钞》14-20卷誊清稿本,是杨圻年后至年间诗歌的结集。据此稿本,可以较为清晰地勾勒杨圻这十年的履历,对杨圻在抗战期间的思想情怀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杨圻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文献发掘
《中华诗词研究》
立足当代贯通古今
融合新旧兼顾中外
一、《续编》稿本的发现
杨圻(-),又名朝庆、鉴莹,字云史,号野王,江苏常熟人,是晚清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世家出身[1],擅诗词,号为“江南四公子”之一,并有“江东才子”之誉。在以学宋诗为主流的晚清民国旧诗坛上,杨圻诗主三唐,独树一帜,别具特色。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品评说:“近代学唐而堂庑最大者,必推杨云史。”[2]杨圻的诗词,由北平中华书局铅印出版了《江山万里楼诗钞十三卷、词钞四卷》并附录夫人李道清《饮露词一卷》。年之前,杨圻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年二十一,以秀才为詹事府主簿,二十七为户部郎中,举孝廉,邮部奏调郎中,外部奏充英国南洋领事,迄辛亥逊国,弃职东归,所谓宦者,如是而已”[3]。在满清逊国之前(-),他曾任新加坡副领事,有过16年的为官生涯。辛亥革命后,悠游十年。然为生计所迫,自年秋,先后入陈光远、吴佩孚幕,尤其得到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的赏识,但他坚称只是入幕,而非为官。当时他的思想带有点儿逊清遗少,不事新朝的意味。北平中华书局出版的《诗钞》十三卷、《词钞》四卷,就是他在年,即52岁之前的诗词作品的结集。年初,时吴佩孚战败入川,他离开吴,自郑州归至常熟;后又出关,入张学良幕;年“九一八”后,蛰居江南和北平;年寓居香港,至年7月病逝,享年67岁。杨圻人生的最后15年,正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最艰难、最悲壮的时期,他发表了大量诗歌,歌颂军士浴血奋战、反抗日军侵略,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少数发表在《青鹤》、《北洋畫報》等杂志上。至晚年时,杨圻曾将年以后的诗词作品请人抄录謄清,拟编纂《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年农历五月十五日还撰就了序言。在序中他说:昔于丙寅之岁,尝刊《江山万里楼诗词钞》若干卷,今复益以丁卯以来十二年诗,凡千数百篇,序次之,并前刊诗,共二十二卷,词六卷,复序而合刊之。[4]
同年中秋补志云:丁丑中日战作,故都首陷。余于次年五月避乱香江,山居多暇,复取丙寅以来迄今岁己卯所为歌诗,增编得十卷:自丙寅迄癸酉曰《强年集》六卷,甲戌至今曰《老年集》四卷,都诗二千六百八十三首,并乙丑所刊之十三卷,共二十三卷。又甲子以来词二卷,并前所刊共六卷,都词三百一十四阙。此今岁增编续刊之大略也。[5]
一曰22卷,一曰23卷,当是在年五月后又增一卷。概括地说,他在年铅印本《诗钞》13卷的基础上新辑了年至年所作诗歌,分为10卷;在铅印本《词钞》四卷的基础上新辑了词,共2卷。这样一部诗词钞续编,本来是要继续交给中华书局出版的,但后来亡佚了。据杨圻的学生李猷记述:“后来他逝世后,经()一二·八事变,日军攻香港,狄女士千辛万苦,从中华方面取回,逃难带至重庆。……后来狄女士在重庆撄病逝世,其稿遂由他第五公子吉孚世兄保存。嗣闻三十八年()后,吉孚亦早逝世,于是此稿不可究诘了。”[6]李猷《近代诗选介》里记述:“香港被日人攻陷后,(诗稿)由吉孚世兄带到重庆,曾匆匆一阅。当时年轻,不知此稿之可贵,今大陆沦陷,吉孚逝世,此稿是否尚在天壤,只有用心访求,再图刊布尔。”[7]由于杨圻晚年整理的这部诗稿续编佚失了,多年来不少学者花费心力从事于杨云史晚年诗歌的辑补,如他的弟子李猷、后人杨元璋、苏州大学马卫中等先生都有辑录[8],尤其是香港中文大学程中山先生,作了集大成式的汇集工作,不仅吸取了前人和时贤的辑录成果,而且从民国时期的报刊杂志上辑录了杨云史的大量诗词作品,出版了《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编》(香港汇智出版有限公司年)。但是,正如程先生所感慨的,他所汇集,“与原稿所收数量仍有很大差距,……希望原稿早日刊行,让我们更全面了解杨云史诗词之面貌”。所幸的是,经笔者查阅,杨云史晚年整理的诗稿,有七卷尚存于世。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江山万里楼诗钞》稿本,第十四卷至第二十卷,凡七册,正好是接续已经刊刻的十三卷本之后,首尾完整。卷首有杨云史年五月望日的《江山万里楼诗词钞续序》、王树柟《江山万里楼诗序》。根据目录,这七卷分别为:丙寅()、丁卯()曰《强年集》(第十四卷);戊辰年()曰《强年集》(第十五卷);庚午()、辛未()之际曰《强年集》(第十六卷);壬申年()曰《强年集》(第十七卷);癸酉()春至甲戌()曰《强年集》(第十八卷);甲戌()、乙亥()之际曰《晚年集》(第十九卷);丙子()、丁丑()曰《晚年集》(第二十卷)。大体是按年编纂的。上引作者自志说“自丙寅迄癸酉曰《强年集》六卷,甲戌至今曰《老年集》四卷”,两相参校,《强年集》少一卷,《老年集》二卷。但是这部稿本首尾完整,并没有残佚的痕迹。上海图书馆藏《江山万里楼诗钞续编》誊清稿本
诗稿用紙是板框外左下方印有“江山万里楼文字”的专用稿纸,每半页10行,行21字,正楷工整抄写。页眉偶有评语,书写工整。各卷首页钤有“云史”、“世袭江山风月福人”、“江山万里楼”、“绝代江山”、“圻”、“野王”、“云史词翰”等印章,均为杨云史的斋名字号,可见此书就是杨云史年亲手整理的稿本。这部七卷稿本收入杨云史自至凡12年的诗歌首,尚不计卷中用白纸貼覆的删诗。与程正中先生的整理本(以下简称“程本”)于相同时期内辑录诗歌数量相校,程本第页之前的诗歌是杨云史-年的作品,凡题,其中仅48题未见于此稿本,其他题诗歌均见于此稿本,少数诗篇存在题目和文字的差异。而稿本凡题,有题首诗是程本所未辑录的,也未为李猷、马卫中、杨元璋等先生所辑补,都是首次发现。所以,可以说这是对杨圻晚年诗歌的数量最大的一次发掘。二、《续编》稿本对辑佚本的校勘价值上海图书馆藏的这部《续编》稿本是按年编排的,而目前学界的辑佚,前后失次,需要依据稿本重新编排。除此以外,稿本对于“程本”已见的题诗歌,也具有重要的校勘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1.校勘异文,補足残篇。杨圻诗歌创作后,有的在报刊上发表,后收入《续编》,经过诗人改动,存在一些异文。今天的整理,对于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应当以诗人亲自编定的最后稿本为底本。如《闻刘宝全无恙,辄感往事》曾发表于《虞社》年第期,今贤据之辑佚。其第三首曰:广陵犹自在人间,怜尔哀歌宁武关。何日东军如破竹,三军齐唱念家山。
稿本作:
国亡家破满人间,怜尔哀歌宁武关。坐上辽人皆堕泪,一时齐唱念家山。
通过比较稿本与辑佚本,发现这种异文情况普遍存在,可知诗人在定稿的时候,经过反复的斟酌推敲,作了改动。有的改动不仅涉及诗意,还反映了诗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如《蜀国弦》一诗,是感慨30年代四川军阀“贪鄙近利,而不知务德;残民黩武,而不知爱民”(诗序),最终被徐向前率领红军击败,诗歌在发表时,序中有“赤匪”、“赤匪徐向前”等文字,在稿本中两处“赤匪”,均改为“赤军”,甚至还残留了改动的痕迹。这说明至少在年时,杨圻认识到八路军在抗日中的英勇表现,而对红军的态度有所改变。程中山先生的整理本,略有一些残篇,而稿本恰可以补足残佚的文字。如程先生據《濮蕃鈔本》辑录了五律《秋夕有懷》的前六句:暗泉花涧满,烧烛寝扉前。细草夕容湿,虚堂山气燃。清江人去后,白露雁来天。
佚失了尾联。据上图藏稿本,尾联为:“我意思公子,诗心秋飒然。”可据以补足。程先生据年3月10日香港《天光报》录了《辽东儿曲》,第一首:光□□□□□□,□□□□□□□。辽阳弟子家山破,莫作春风出塞声。
前二句残佚。据上图藏稿本,二句当是:“四月关楼杨柳青,黄莺啼雨满长城。”可据以补足。2.增补序、注,认知背景。杨圻有不少诗篇,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