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摘要:在农耕大国的背景下,历史中国产生了以“均平”为代表的有关分配正义的实践与思想。农耕中国的特征,决定了分配正义必须同时考虑“家”(村落)和“国”两种共同体的需求。在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有关土地和赋役的分配,其目标在于既要促成大政治共同体的发生,又要维系村落共同体的稳定和互助。在思想层面,儒家的“不患贫而患不均”注意到分配正义只可能存在于“家”和“国”(而非“天下”)的共同体中,并充分考虑了村落共同体中的分配难题。分析中国传统的分配正义,可以打通中西学术对此话题的交流,也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分配正义实践同样具有理论意义。
关键词:分配正义;均平;家/国共同体;贤能与需求
作者:苏力,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
目录
一、引 论
二、农耕中国对分配正义的塑造
三、土地以及税赋劳役的分配
四、为什么“不患贫而患不均”?
五、理解/解构“大同社会”的分配正义
六、结语
苏力老师
一、引论
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共同体内,依据确定的原则或标准,在其成员中分配财富、荣誉、福利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责任和负担(burden),这个问题在西方传统中,自亚里士多德后,一直名为分配正义(distributivejustice,也译作分配公正);有别于人们很容易本能察知因此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