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瘐冀的《故吏帖》,此作是相对早期的小楷代表作,尽显魏晋风度。
小楷,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完善于魏晋,它是由当时的通行文字汉隶以及随后出现的章草逐渐演变而来,并且在使用中愈加显现出楷书的特征。其中有两个方面比较突出,咱们溯源之:
一,把汉隶、章草的结构由纵势长方变为方,继而变为扁方,字的结构也由多样化相对统一于中宫收紧,左右向外开张;
二,典型的汉隶波、挑笔画形态在一点点地弱化,渐次形成一种新的表现形态。尤其是钩、撇两种笔画新形态的出现,与隶书钩、撇笔画相离甚远。
结合晋代书法家小楷作品讲解:
司马攸《望近帖》
不难看出,小楷日臻完善的晋代,不少小楷表现出了一些富有节奏感的“行气”,稳重求变,非常耐看。到了卫夫人,作为王羲之的老师,小楷就非常纯熟了。看到下面:
卫夫人《急就帖》
到魏晋小楷的两种笔画形态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体现出其使用功能是推动中国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汉字书写力求简化的要求,酝酿着新的书体的出现,隶书是这样,草书是这样,章草是这样,小楷也是这样。这是中国文字演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还可以通过实例来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以及三国吴凤凰元年(公元年)的石刻《谷朗碑》等,或结构或用笔都与后期的楷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已具有非常典型的楷书特征。
司马昱《庆赐帖》
对小楷进行完善,并将其推向崭新高度的是三国时期的钟繇。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汉时官至尚书仆射,对东吴亭侯。钟繇是推动隶书向楷书进行转化的重要人物,他的楷书直接吸取流行于东汉时期民间的一些隶书写法,把一些方正平直、简省易写,同时又区别于汉隶规范的字集中整理、归纳,在保留了篆书圆转易写笔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对汉隶“蚕头雁尾”的写法进行改造,促进了楷书横、捺笔画的形态明晰化,从而使楷书的定型向前跨了一步,开辟了一条由隶书向楷书转化的途径。
山涛《侍中帖》
郗超《远近帖》
钟繇代表作《荐季直表》、《宣示表》等,结构扁方,严密自然,除笔法上略有一点儿隶书的笔意外,基本上脱离了汉隶形体。钟繇对楷书书体的变革,不仅开创了魏晋一代书风,而且还对之后的“二王”书风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之为“楷书鼻祖”。我们看看钟繇代表作《宣示表》:
图/钟繇《宣示表》
晋代有位书法家,相当出色,很多人都忽略了,或者说被他的政治功名和伟大人格所掩盖。他叫谢安。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书法家。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尤其是书法非常出色,尤以行书为妙品。后世米芾曾称赞他的书法“山林妙寄,岩廊英举,不繇不羲,自发淡古。”《宣和书谱》称其“初慕羲之作草正字,而羲之有解书者。下面,我们看看谢安的作品:
图/谢安《六月帖》
说说二王与小楷吧!
继承和发扬钟繇书风的是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史称“王右军”。其书法草、楷诸体皆佳,具有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为历代所宗师,被奉为“书圣”。小楷是王羲之书法成就之一,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等。无论是表现风度洒脱,还是追求笔力雄健,都明显洋溢着钟繇书法圆润、古拙、朴茂的气息。更可贵的是他取法于钟,而又有别于钟。与钟繇相比,王羲之的楷书笔法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结体更加稳定成熟,个人风格更加突出。王献之也是一位具有开创性的书家。他的书法影响虽不及其父,但他的创新精神一直启迪着后人,被历代所推崇。我们看看唐代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几乎可乱真: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与其父基本相同,一是楷书,二是行书。仅就楷书而言,他能避开其父圆转书风和当时古拙书风的影响,另辟蹊径,创出了力求篆书笔意、英俊豪迈的小楷新风格,如其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表现,对小楷书法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把小楷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自“二王”父子之后,小楷书法虽延续千余年,但继承与创新基本上无出其右者。
王献之小楷当然是《洛神赋十三行》:
最后再看看晋代其他书法家小楷作品:
司马道子《异暑帖》
王廙《祥除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