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娄庄村——明末,娄姓由原武县迁此建村,故名娄庄---后河镇娄庄村
22、王楼村——清初,洪姓由上蔡县迁此,因建有楼房,始名洪楼,后王姓迁入亦建楼房,其外观优于洪家楼,故易今名“王楼”庄---后河镇王楼村
23、小朱庄——清初,朱姓于此建村,始名朱庄。因人少村小,故名小朱庄---后河镇王楼村小朱庄
24、北杨庄村——原名西杨庄。杨姓最早建村于此,故名杨庄。年因大队重名且村位于镇境北部,更今名。自然村也随之更名为北杨庄---后河镇北杨庄村
25、丁庄村——年陉山大队周家门和西樊楼大队唐家门2个生产队,同时迁于北杨庄南坡建村,因村民来自陉山,而且村居坡地,故名陉坡---后河镇北杨庄村陉坡
26、丁庄村——清初,丁姓在此建村,故名丁庄村---后河镇丁庄村
27、山头刘村——清初,刘姓在此建村,因村处土山东端,故名山头刘---后河镇丁庄村山头刘村
后河镇丁庄村山头刘村王姓、坡胡乡坡中村王姓、后河镇王买村王姓、增福庙乡董庄村大墙王村王姓、增福庙乡彭庄村王赵庄村王姓、增福庙乡河涯刘村王姓、坡胡乡水磨河村王姓、都是西路师固保统村庄前洼王村(今新郑县新村镇后洼王村)迁入王姓为一枝人。
28、山头高村——清初,高姓于此建村,因村处土山东端,故名山头高---后河镇山头高村
29、洼李村——清初,曹、孙、李三姓由山西永槐之峪迁此建村,后曹、孙两姓绝嗣,李姓独存,始名李家庄,因村居山脚,地势低凹,改称凹李,又因在河北转弯处,曾叫弯李,后为书写方便,易名洼李---后河镇洼李村
30、徐庄村——三国时徐庶未出仕前曾居此,故名。原有徐庶花园,现已不存在。徐庄村南头有其饮马坑尚有遗迹---后河镇徐庄村
31、小辛庄村——清初,孙、刘二姓由洛阳东关迁此建村,因村小人少,原名小辛庄。并取艰苦创业之意,后改名小新庄,小莘庄。后又改名辛庄。年随大队更名,复原名小辛庄---后河镇小辛庄村
32、高庄村——清初,高姓于此建村,原名小高庄,后改名大新庄,为书写方便,故又改名高庄---后河镇小辛庄村高庄村
33、于楼村——清初,于姓由密县来集乡于沟村迁此建村,后建楼房,故名于楼---后河镇小辛庄村于楼村
34、汪坡村——清初,汪姓为耕作方便于此定居,因村处坡地,原取名前汪坡,后汪坡。后改名王坡。最后故名汪坡---后河镇汪坡村
35、白寨村——三国时白姓居此建寨,故名柏砦。后改名白寨---后河镇白寨村
36、岗王村——清初明洪武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处岗上,故名岗王村---后河镇岗王村
37、刘士华村——清初,马、王、辛三姓迁此定居,分别建立小马庄,小王庄、辛酉庄三个村。乾隆年间遭荒旱,村民刘士华兄弟二人开仓赈饥,村民赖以为生,为了褒奖刘氏兄弟之善行,官府命三村统称“刘士华”,也称刘氏花,至今未变---后河镇刘士华村
38、陈庄——清代陈姓由新郑县辛店乡西南具茨山千户寨村迁此定居,故名陈庄---后河镇刘士华村陈庄
39、乔庄村——乔姓于清初由新郑县观音寺乡乔户村迁此建村,故名乔庄村---后河镇刘士华村乔庄村
40、三角王村——明洪武年间,王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分三处定居,形成三角,故名三角王村。且末赵姓由新郑梨河乡梨河村迁来---后河镇三角王村
41、烧盆宋村——明末,李姓由新郑县观音寺乡英李村迁此建村,并修庙二座,始名双庙李。后李姓以烧盆为业,因所烧之盆质差滞销,从禹县浅井乡下宋村请来宋氏兄弟二人为师,自此以后所烧之盆质量极高,能烧水煮饭,一时远近闻名,产品畅销,宋氏兄弟亦在此落户,故易今名烧盆宋村---后河镇烧盆宋村
烧盆宋号李继才家有二通石碑记载有十代人。
42、阎楼村——明初,阎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盖楼房一座,故名阎楼---后河镇阎楼村
43、广佛寺张村——明洪武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原名四侯张村,后因村靠近广佛寺,故改名广佛寺张村,后简称张庄。年因大队重名,恢复原名,自然村亦随之更改为广佛寺张---后河镇广佛寺张村
东边路下边埋有一块石碑
44、画匠王村——清初,王姓于此建村,因村中有个擅长绘画的工匠王岗,故名画匠王村---后河镇画匠王村
45、沟冯村——清康熙年间,冯姓于此建结因村临大路沟,故名沟冯---后河镇沟冯村
和尚桥镇太平店村范寨村冯姓和后河镇沟冯冯姓为一枝人。
46、大庙王村——清初,王姓于此建村,因村靠近大庙(又名太尉庙),故名大庙王---后河镇大庙王村
待续——
编后:
敬请各位读者观后雅正,私信于我。光临指导,特别指出内容差异之处,以便修改,给历史爱好者最好的文本资料!
杨春喜:字建康。号青坡居士。自称留青散人。
长葛官亭乡陈官庄杨庄村人。
年12月吉日完稿于长葛青坡居
责任编辑:王保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