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区工农路上的运粮社区,因运粮河流经其辖区而得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其辖区内有“省汽修”、市造纸厂、市玻璃厂等多个颇有名气的国有企业。年1月21日,记者带领读者来到运粮社区,走近该社区的运粮河、“省汽修”,通过对相关人士的探访,回顾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喧嚣的城市里,宁静的运粮河祥和而美丽高文胜摄运粮社区因运粮河得名
“运粮社区名字的由来与运粮河流经我们辖区有一定关系。不少市民知道运粮河是由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建,但大多数人只略知一二。”1月21日,记者来到许昌市魏都区新兴街道办事处运粮社区,该社区原党支部书记李利华说。
那么,许昌市运粮河究竟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曾编写《曹魏胜迹故事》一书的禄青山告诉记者,建安元年(公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都许。之后,为解决军需民食问题,实现“强兵足食”,完成统一大业,曹操采纳枣袛、韩浩的建议,在许下大兴屯田,下达《置屯田令》,广泛招募流亡的民众,把无主的土地贷给他们耕种。
屯田的农民叫“屯田客”,按照军事组织编制,以屯为单位,每屯五六十人,此谓民屯。此外,曹操还组织军队开垦土地,以营为单位,每营60人,此谓军屯。经过数年的发展,屯田“得谷百万斛”“仓储积栗,所在皆满”,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经济基础。
为便于囤积,曹军在颍阴城(许昌城西)设置了一个大型碾米场,数以百计的石碾、石磨一年四季不停地运转,数里外便可闻到米香,听到石磨碾压的声响。时有民谣:“碾米运粮,包打胜仗,天下太平,黎明安康。”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村落,村名就叫“碾上”。为便于屯田,曹操在许昌周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就有运粮河。
许下屯田,“碾上”碾米
禄青山说,在汉代,横穿灞陵桥南北的河为潩河,源头在密县,通往许都古城。建安年间,该河道就是曹魏故都的重要运输线,因经常运输粮食等物资,后被人称为运粮河。
运粮河是建安元年襄城县典农中郎将任峻率领屯田军民开挖的。它西起屯田坡,东经繁城,南入颍水,有排灌之利、运舟之便。
“三国时期,曹操许下屯田。许下的面积包括鄢陵、许昌、禹州、长葛、襄城、临颍等地。”年过九旬的许昌市文化界名人李彬凯对记者说,曹操许下屯田,组织军民种粮食,收割后再通过码头装船,从运粮河运至许昌城区西南的碾上村。
“运粮河建得很漂亮,而且非常坚固,有‘铜底铁邦运粮河’之美誉。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运粮河的评价是很高的。”李彬凯说,历史上的运粮河跟现在的宽度差不多,水要更深一些,水流比较快,船只可载粮数吨。
运粮河公园的仿制船黄增瑞摄李彬凯讲,碾上村与屯里相望,因曹操在此屯田、碾米而得名。如今,碾上村早已成为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的一个社区,处处高楼林立,早已不见当年的遗迹了。殊不知,在三国时期,这里竟是曹军碾米的重要场所。
工农路上企业多
“作为曹魏古城,许昌有不少地名都与历史故事有一定的联系。北至新兴路,南到南环路的工农路就是其中之一。”许昌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科长李军丽说,工农路与年建成,该路向南通往农村,因此取农工联盟之意命名工农路。“8年,工农路两侧因有了‘省汽修’、市造纸厂、市玻璃厂、市卫生纸厂、中原桑巴联营包装厂、红外元件厂、织布厂、日杂废旧公司、许昌县农副产品公司等,周围非常繁华。”
记者在许昌市工农路附近采访时,明显感觉到在附近生活的老年人比较多,他们多是附近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在工农路与群众路交会处路南,还有一个市造纸厂家属院,记者看到不时有三三两两的老人从该家属院大门进出,他们有的提着从超市购买的面条和青菜,有的骑着电动三轮车外出办事。
“我是禹州市人,年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到市造纸厂工作。”今年74岁的刘慈慧对记者说,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原工农路东侧是市造纸厂的生产厂区,西侧是生活区。20世纪90年代初,许昌市造纸厂改制,更名为河南一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后来,河南一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南迁,后于年破产重组。
“曾经红火一时的国有企业不少已经改制或破产,而企业里的老职工都为国家发展做出不少奉献。”运粮社区原党支部书记李利华说,如今,该社区新一届领导班子换届结束,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毛龙霞已经上任。“不管怎样改变,我们社区服务居民的宗旨永远都不会改变。”(黄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