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长葛一怪才17岁辍学,40岁成国家级
TUhjnbcbe - 2023/4/6 7:14:00

如果掐表5分钟,你能说出长葛哪些标志性建筑或名人呢?

又能否把自己村名的由来解释清楚呢?咱长葛有这么一个“怪才”:对长葛的名胜名人如数家珍,对本地的历史人物传说能够娓娓道来……

他便是和尚桥镇坡杨社区的杨应甫:初中辍学,却编过快板小段,发表过小说、故事多篇、曲艺作品80余部(段),创作戏曲剧本近40部,小品70多篇,获得过“全国曲艺大奖”……光获奖证书就有一大摞!

17岁初中辍学,40岁成为国家级“双料”会员,获全国先进个人

或许那时,杨应甫并不知道,自己会早早辍学在家。“那是年,学校从多个学生里面选6个人考许昌二高,我就是其中一个。”不知道是命运的捉弄还是“用力过猛”,成绩一向优异的杨应甫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

“不上学了,也可以当个作家,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杨应甫到现在还记得,自己初中班主任张老师对他说的话。自此,17岁的杨应甫唯一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在家看书。

“啥书都看,中国的四大名著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人的名著,还有小说、戏剧都看。”杨应甫说,“读书都是搬着凳子在路边看,家里穷,买不起煤油灯,夏天天黑得晚,在外面可以多看会儿。条件改善之后,时兴用煤油灯,但熏得人满鼻子都是黑的。”

年,经人介绍,杨应甫去市棉烟麻公司做了一名采购员。这段采购的工作经历让杨应甫第一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第一次去了保定,第二次是上海,第三次是南京、张家口等地,年轻时候没少跑,现在谁说去旅游,我都不爱去。”杨应甫笑着说,这些早年间走南闯北的经历,不仅让他开阔了眼界,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下不少经验。

“一边做采购,一边写东西,有时候还帮着村里做一些文字统计的工作。”年,村里的小学缺教师,杨应甫被推荐到杜村寺的范庄小学教书,一干就是10年。彼时的杨应甫曾以为,自己后半辈子会一直写字教书。

但没想到,年,民办教师迎来转公办教师的机遇。“当时,我考了第一名,但因为家人的成分问题,不得不被迫放弃。”杨应甫回忆说。

年,许昌举办编剧创作班,杨应甫被推荐前往,正式开始系统化学习编剧。次年,杨应甫进入文化馆从事专业创作与民间文学、民俗研究。

(二排右六)

(三排右五)

杨应甫曾作为许昌地区的唯一代表参加省文化艺术干校首届编剧培训班,来自全省18个地市的35个人参加。

杨应甫先后于、年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双料”会员(许昌地区仅此一人)。年-年,杨应甫先后任长葛市文化馆馆长、文物管理所所长、人民会堂经理、文化创作组组长。年,杨应甫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时,被国务院社会科学领导小组评选为“全国先进个人”,他主编的《民间故事》《歌谣》两本书获省二等奖。

“唯一的遗憾就是蹉跎了10年时间,咱得想法儿赶回来。”

自担任市人民会堂经理后,杨应甫忙着各种业务,精力分散,极少创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年退休,这中间忙碌的10年,是杨应甫最不愿回忆的。

“唯一遗憾的就是蹉跎了10年时间,咱得想法儿赶回来。”揣着这样的念头,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后,都要坚持写作2个小时。除此以外,他还忙着“接活儿”:写故事、写剧本、编修长葛村志、镇志、县志,甚至给外省写节目剧本。

杨应甫经常翻看的常用字词韵编辞典。

创作过程中,杨应甫经常遇见疑问,有时为了看懂古籍资料,他会自学修辞、韵脚、语法,拿着小词典,一点一点地翻看。为了弄清楚家乡乡志、村史的资料和传说,他在自己的小书桌旁查资料,一呆就是好几天。“搞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奋斗,不怕吃苦,努力钻研。”这是杨应甫自己总结的“三点秘诀”。

回想起踏实创作的日子,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发表文章是年,自己写的一篇小说发表在《奔流》杂志上。而第一次拿到元的稿费,则是年发表在甘肃《陇苗》的中篇作品《巧媳妇智解风流案》。

“没想到能拿到稿费,自那以后,创作劲头更足了,也更喜爱创作了。”

“能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出一份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很难想象,在那个电影、电视节目、直播等多样性文化作品尚未开始流行的时候,像杨应甫这般的“老编剧”,已经在创作剧本的道路上摸索着前行……

杨应甫的部分创作手稿。

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杨应甫的所有手稿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打完草稿,他就伏在小书桌上一遍遍地修改。

剧本的创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需要创作灵感,更多的还需要长时间的素材积累。“如果要创作大剧本,花费的时间至少要几个月。”杨应甫介绍说。

杨应甫几乎是个“杂家”:会写剧本、戏曲,又熟悉本地风俗风貌,加上曾多年整理文史资料,又爱研究本地的民俗风物。“别人都喜欢称呼我‘怪才’,但我就是觉得这样的生活有趣又充实。”

杨应甫主编或参与编撰的部分书籍。

多年的创作积累,使得杨应甫几乎对家乡长葛的每一寸土地都熟悉起来,他先后编写了关于家乡的众多书籍。“每一个村子都有值得记录的故事,能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出一份力,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杨应甫掏出手机,将即将要重新编写的书籍目录展示给小编看。

如今,76岁的杨应甫仍然每天忙碌着:查资料,写剧本。除了日常的编纂工作、申报“河南老字号”的整理工作,他还要不断创作。作为湖北十堰市郧阳区的特约编剧,他每年需要提交给对方10多部作品。前不久,杨应甫为其创作的大型郧阳花鼓戏《燕若痴》还获得了50万元奖励。

杨应甫获得的部分证书。

自创作以来,杨应甫先后在国家级曲艺丛书中发表河南坠子《焦裕禄理发》获国家级优秀作品奖,并先后在甘肃《陇苗》、河南省曲艺丛书、河南曲艺刊物上发表《王马虎买驴》等中篇曲艺作品8篇,其中《王马虎买驴》获省新农村建设征文一等奖。

其创作的河南坠子《王老汉卖瓜》《搬梯子》等参加省曲艺大赛,12次获一、二、三等奖、在国家级刊物《民间文学》《故事会》等刊物上发表,并在省级刊物《故事家》《故事林》等刊物上发表中篇故事15篇、短篇85篇。

《石老汉告状》获奖证书。

其中《石老汉告状》获全国新故事评奖一等奖,《三拆新屋》获三等奖,《拴在腰带上的公章》等18篇获省新故事大赛一、二等奖。在《豫苑》等刊物上发表中篇小说《花王、花姑、花妖》8篇,其中《疯后的情女》获省通俗小说三等奖。

由他创作、改编的大戏《潩河湾》《闯王令》等,由市豫剧团排演参加市戏剧大赛获创作奖,改编的《金镯玉环记》《白玉楼》等10多部大戏由原县曲剧团及外地剧团上演,其中新编历史剧《刀笔讼师》获省业余剧本评奖三等奖,《红薯秀才》获省优秀剧本入围奖。

年,杨应甫创作的河南坠子《亲兄弟明算账》被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节目。年,杨应甫为市住建局创作了微电影《家》、为市国土局创作了微电影《丈量》,这两部作品均入选了许昌市委宣传部、许昌市文明办举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评选活动并名列前茅。其创作的《再创新路》《清风细雨》等80多部小品、小戏,参加省市大赛、市春节文艺晚会和各种文艺演出,有30多部获河南省及许昌市一、二等奖。

虽被大家戏称为“怪才”,但杨应甫在创作上却一点儿也不怪。辍学后,他没有放弃自己,仍旧为自己的热爱付出所有的热忱,这大概是其最可贵的品质。

“人老心不老,我现在有的是时间,我还有很多东西要整理和创作,我相信我可以完成更多事情。”杨应甫笑着说。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葛一怪才17岁辍学,40岁成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