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悠兮贵言,功成事遂道德经第十七章
TUhjnbcbe - 2020/12/28 23:14:00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十七章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注释〕①太上:指最好的世代君主。下:民众、百姓。之:代词,代人君、统治者。以下三个“之”均作同解。②其次:等而下之。③焉:于是。④贵言:不轻易说话;可引申为君主、统治者说话慎重、而不轻易发号施令。⑤遂:成。⑥我:老百姓自称。本章老子阐述他的社会政治观。老子在全书中第一次描画了他的理想国政治蓝图。第一句四个层次的划分,不是从古到今的时代或时间顺序,而是指为治理好坏的统治状况。在老子的观念上,理想的“圣人”是要“处无为之可,行不言之教”,要一如处“太上”之世,体“玄德”之君,能够“生之畜之”。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了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种生动的画面,可以说是对老子的“百姓皆曰我自然”的最好图解。在本章中,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美治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自然"一词,所指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自然界"。古人谈起自然界,常以"天地"(侧重其广大领域,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或"万物"(侧重其具体内容)来说。有时专以"天"字指称,则反映了古代思想演变的一项特色,请参考六章之解读。另外,老子本书谈及"自然"的,还有四处: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六十四章。关于"百姓皆谓:我自然"一语,可参考《庄子·天地》:"大圣之治天下也,摇荡民心,使之成教易俗,举灭其贼心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其意为:"大圣人治理天下时,用的方法是放任人民,使他们成就教化、改变风俗,完全消除他们的害人念头,而促成他们自得的志趣,就像是本性自动要这么做,而他们并不知道何以如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悠兮贵言,功成事遂道德经第十七章